-
1 # 嵐妮2015
-
2 # 瑤族阿青
一 父母要樹立正能量的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二 要給孩子灌輸獨立精神或勾通怎樣獨立。
三 父母要去做事時要跟孩子說清楚為了什麼,
四 聽聽孩子的話孩子的想法是什麼要什麼。
五 多鼓勵孩子,多表揚孩子,多看看孩子。
-
3 # 二十出頭的米雅
俗話說:“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這句話一點不假,孩子從媽媽十月懷胎都咿呀學語到長大成人,媽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灌注了畢生的心血,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會依賴媽媽。那怎樣才能讓孩子不害怕媽媽會離開她呢。
首先:媽媽要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讓孩子慢慢地學會獨立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第二:平時在和孩子的相處中,要多鼓勵、多表揚孩子,建立孩子樂觀、自信的人格,不要動不動就說孩子很笨,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給的溫暖。
第三:要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聲吵架,情緒激動時不要動不動就說媽媽不要你了,媽媽要走了,這會讓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
最後:最重要的還是要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讓她多讀讀書籍,擴大知識面,就算有一天媽媽不在她身邊陪伴她,她也能自己照顧好自己。
-
4 # 兒童觀察員佳霖
【佳霖家庭教育】家長了解一下“分離焦慮”這個概念。孩子在幼小的時候對時間沒有概念,認為媽媽離開我了就不會回來了。並且在0-3歲階段,兒童的心理和母親還是個共同體,上幼兒園就是兒童心理上的“斷乳期”。這是兒童的認知,因為孩子沒有這部分經驗。
換個角度理解,如果一個成年人跟著旅遊團到一個沒去過的國家或者地方旅遊,結果和導遊走散了,是不是也會驚恐、慌張。這就是孩子和媽媽分開的感受。
首先建議家長,和孩子分開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你要幹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然後和孩子說再見,一定要有完整的告別流程。
孩子可能會哭,家長不要恐懼孩子有情緒,因為孩子必須透過哭這個行為,來把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流淌出來,這樣心理空間一點一點的增大,慢慢他就可以接受這個事實。
如果一味地抗拒孩子的情緒和孩子粘人的行為,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那麼孩子會失去人生最重要的一種感覺——安全感。
所以,和孩子分離前,告訴孩子分離工會發生什麼,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如果孩子哭鬧,時間允許就抱在懷裡5分鐘,告訴孩子雖然不在他身邊但是媽媽也愛你。如果時間不允許,就果斷的告別離開。
忌諱和孩子拉鋸糾纏、壓制羞辱孩子和偷偷離開。
-
5 # Candy噹噹媽媽
其實孩子在三歲以前都是比較依賴著媽媽,這是很正常的。當媽媽要離開,不要偷偷摸摸的離開,要和孩子講講要去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分離焦慮症,都會有,溫和而堅定的跟孩子說再見,回到家的時候多擁抱孩子。
回覆列表
害怕媽媽離開,首先很可能是媽媽帶得比較多,那麼如果媽媽真的要出遠門,就一定得讓家人多帶,慢慢的減少這個分離焦慮症。其次媽媽在平時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候,一定不能動不動就說,媽媽不喜歡你了,媽媽再也不理你等話,以免小朋友心裡有種恐懼感,生怕媽媽真的不要他了,更害怕媽媽的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