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人也罷

    你好,我也是大二女生,社恐。

    但你知道什麼是社恐嗎?

    有時候很多人會把內向,靦腆……歸一於社恐;就像有很多人會把難過,沮喪……歸一於抑鬱。

    看了上面的解釋你還覺得自己是社恐嗎?

    這段時間很多人都很喪,但追其原因都是因為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吧。

    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室友之間、社團之間、師生之間……生活中的所有事,每一天都逃不開這些關係的魔網。

    而再細分一些,對這些關係感到焦慮其實也是對自己的表現不滿足。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覺得自己應該更好些。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度的自我關注是萬惡之源。

    我很討厭去跟別人說話,但我努力讓自己去接受新的人,新的事。因為我知道,我要是不往自己的世界加新的東西,我會沉淪,而我不想沉淪。

  • 2 # 此情可待成追憶阿

    對於這個問題,我可能不會主動來和別人交流,但是也不會拒絕別人的交流!

    其實對於自己也是,有時候害怕社交,因為甚至不敢和別人對視,有時恰巧碰上相熟的人都覺得尷尬,不想打招呼,不想(不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發言……

    也曾努力想改變自己,可是一段時間覺得那樣好累啊,並且強迫自己做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並不喜歡啊,而自己也不是那樣的人吧!

    反倒獨處時我覺得很快樂?讀書,聽音樂,看電影,一個人塗塗抹抹寫寫畫畫,偶爾和熟識的人吃個飯,也覺得不錯。

    可有時候又特別喜歡社交,比如和自己要好的三五兩人喝酒暢談,比如面基或透過同學認識其他一些人,這些人,有時候再見面時,突如而來一聲招呼,有些驚奇,但也覺得沒有那麼尷尬了。

    時而喜歡孤獨,時而喜歡熱鬧,孤獨又熱烈?可能一個人本來便是矛盾的吧?哈哈,誰知道啊!

    但還是些許社恐吧,不喜歡和陌生人講話,倒也不拒絕,喜歡自然而然,而不刻意……

    在這裡,有非常喜歡的兩句話,想送給自己也送給你!

    認清自己,接納自己,我是我,而不是改變的“我”,而每個人都會發光!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友情。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周國平

  • 3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首先,我們需要來澄清一點,真正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症”絕不是“哎呀我在和人相處時心裡有些忐忑,我有時會不想出去”這麼輕描淡寫。“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是一種已經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僅存在問題的時間會達到幾個月甚至幾年,其泛化程度及對社會功能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

    所謂泛化,就是原本單一的恐懼漸漸擴充套件為多種多樣,比如以前只是恐懼在交際時與人對視,後來逐漸泛化成只要看到人的視線掃過來就臉紅心慌,有人主動打招呼也心驚膽戰。真正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其社會功能會受到嚴重影響,比如我有一個來訪者,就是因為社恐而不敢穿過兩邊都是同事的過道去外面上廁所,她在工位上苦苦輾轉,心理建設了一個下午,卻始終邁不開步,最終等到下班同事離開後,她才哭著出去。

    所以,神經症患者內心衝突是非常強烈,精神上是非常痛苦的,但他們的神經症性症狀,即社交恐懼、強迫洗手等,卻只是內心衝突的變形表現。直白點說,他們以為的問題(社交恐懼、強迫洗手)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問題,只是問題的表象,就像發燒是炎症的表現形式,但卻不是病因。如果我們只是退燒卻不消炎的話,藥效退去後還是會再次發燒。同樣的,如果我們只是針對社交恐懼、強迫洗手等表面症狀去下工夫,卻不去探究分析其內部心理機制,那麼是很難有真正效果的。

    所以,真正有了社交恐懼症,卻去強迫自己和別人交流,這基本不會有什麼幫助,反而可能加重症狀。但如果並不是真正有社交恐懼症,只是一般的因為某種特殊原因(比如某次在公共場合出了點洋相)而產生的社交回避,那麼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促使這個人參與其中,以正向體驗慢慢覆蓋負性體驗,那麼確實是會有幫助的。

  • 4 # 秋哥心理學

    你好,如果我有社交恐懼症的話,我會根據自己的症狀表現把,在自己可以把控的強度中多和別人進行社交,和別人進行交流、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如果說強度比較大的話,自己難以承受的話,我會先允許自己先逃避一下。

  • 5 # 暖心理

    人的行為模式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先有某種動機和興致,在這種動機和興致的驅使下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學習,畫畫等,進而產生了更多的愉悅感,再有更多的動機和興致驅使TA更多地從事這個行為。這種行為模式是我們覺得比較容易的一種方式,也是能夠享受其中的方式。但是還有一種是人們預料不到自己做了什麼事情會有快樂的感覺,但是先去行動,行動了之後發現了一點點快感,然後這種快感促使人們再多次嘗試,又積累了更多的愉快感,久而久之,人們也能夠享受這種快樂的方式。後者,是抑鬱症常用的一種行為啟用的治療方法。

    社交恐懼症也是如此,人天生就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在能勝任的社會交往中是能夠體驗到快樂的,但是如果在社交活動中感到壓力和不勝任甚至是丟臉,那麼人自然會迴避社交活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己是完全不能與人交流的自我概念。

  • 6 # 知我心理學

    社交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當我們有社交恐懼症的時候,和別人交流可能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該如何面對社交恐懼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快就過年了,今年收穫如何?要回老家過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