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剛剛才說

    我來回答!

    宋太祖趙匡胤大家應該耳熟能詳,那麼宋太宗趙光義就沒有趙匡胤這麼有名了,正如題目中所說,不問對宋太宗的評價,而是問對趙匡胤的弟弟的評價如何。這是因為趙匡胤和他弟弟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趙匡胤之弟-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是趙匡義,為了避諱兄長的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炅。

    趙光義從小就聰慧,與別得孩子一起玩遊戲,他總能讓其他孩子臣服於他。960年,趙光義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趙匡胤即位之後,肯定不會忘記自己這個弟弟,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禦史,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後來一路飆升,進攻太原後,趙光義被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登基之謎

    這趙光義很是為大哥賣力打江山,東征西討;這趙匡胤也算是對得起趙光義,除了自己的皇位沒有送給趙光義,其他的都給了。往往歷史總是向著我們想不到的方向發展。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晚上,趙匡胤閒來沒事召弟弟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這件事很是蹊蹺啊,趙匡胤之前健康的很,卻沒有留下遺囑就匆匆駕崩。而且還是和弟弟在一起的時候駕崩的,最巧的是弟弟最後又繼位了,關鍵是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成年了,都特別優秀。所有事情加在一起,不得不說這趙匡胤的死和他弟弟有說不清的秘密。

    當政政績

    這趙匡胤之死,依然成為一個謎,這個謎也只有趙匡胤和趙光義能解開了吧。暫且不說這個,趙光義即位表示要幹一番大事業;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親政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第二把火,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陋習。第三把火,兩次徵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

    歷史評價

    歷史對趙光義的評價褒貶不一,個人覺得毛澤東對趙光義的評價最為合理,毛澤東:“: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②不擇手段,急於登臺。③趙匡義小人之言。 ”

    簡單的說,這個趙光義不懂軍事,兩次徵遼只想著功績,太著急了,導致大敗,以至於後來宋朝一直沒有 大敗遼國。還有這個趙光義是個小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趙匡胤的死十有八九就是他造成的。

    剛剛君也覺得,趙光義雖然把北漢打下,完成了統一,但是我認為打下北漢是當時大勢所趨,反而因為大敗契丹,卻是失去統一的機會。況且趙光義是個好色之徒,將李煜的小周後玷汙了,還變態的畫成畫。所以個人的觀點與毛主席的觀點一致,小人一個。

  • 2 # 朝雨塵

    相比於大宋開國之君趙匡胤,弟弟趙光義並沒有受到世人足夠的重視與關注,更由於『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使得他的繼位留下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長期受到後人的非議與詆譭。

    縱觀歷朝歷代的太宗,似乎就屬對宋太宗的評價最低。如果拋開對他個人道德的評價,作為大宋的第二代皇帝,繼承長兄大業,勵精圖治,為宋代的穩定與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應該說,太宗趙光義是做出一番政績的。

    宋王朝重視文化,重用文人治國始於太祖,太宗趙光義繼承了太祖的文人政治,大興科舉與提倡文治,延續了中國的文治盛事。在開拓疆土方面,更是積極致力於完成兄長來不及做的統一全國的大業。他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劇局面,緊接著,兩次攻遼,企圖收復幽雲十六州,結果都失敗了,自己也在戰場上受了箭傷,至此,北宋再也沒能收復這裡。

    宋太宗趙光義終其一生都在想超越他的兄長,太祖的影響力太大了,文以安國,武以治邦,有著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這樣就註定了他是奮鬥與變革的一生,也是譭譽參半的一生 ,他是位英主,不是仁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人解讀的《西遊記》跟古代人的解讀相比,存在多大的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