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將嬰兒肥堅持到底

    遠古時期吧!對不起,真不知道,對這個節有概念是有特殊緣由的。年幼時,爸媽都是戍邊西藏的雙軍人,一個在拉薩,一個就是西藏到處跑,約定好一起見面都特別難。後來大家都覺得水到渠成了就約定在一個週六是一起請假去辦結婚證(那時候還沒有雙休日,一週都只休一天)於是就那一定去辦了結婚證,就辦證那一天才知道那一天是七夕節,俗稱鵲橋會!我長大後才聽爸媽提及此事,才明白他們還挺應景兒,選了一個浪漫的時間來結婚!對我們家人而言,這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明天就是老爸老媽結婚45週年慶,祝願我親愛的老媽老爸永遠恩愛有加,安康如意!也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謝謝你的邀請!

  • 2 # 蘭西靜靜

    估計是在古代吧,從牛郎織女那時候說起的吧,具體我也不清楚,在我小的時候一到七月初七就聽老人們再說今天是牛郎織女見面的日子,各種小鳥都去給他們搭橋了,如果下雨了,就是他們再哭,這應該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之後說是七夕情人節的應該是幾十年才這樣說的。

  • 3 # 荷塘柳色

    其實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應該是元宵節,年輕的男女透過賞花燈相會。更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詩篇傳世!

    現在的人們在西方的情人節2月14日傳到中國之後,當下的年輕人為了趕時髦,開始過這些洋節日。後來一些傳統人士就藉助牛郎織女的傳說,把“七夕節”宣傳成了中國式的情人節!

  • 4 # 梔心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乞巧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而現在人們所說的七夕節,意指中國版的情人節。

    七夕節成為中國版情人節是最近幾十年才開始被人們所認同的。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傳統情人節應該是元宵節。但現在,元宵節更多地被認為是春節節日,而不是情人節。

  • 5 # 深漂小玉哥

    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腉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織女星座,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絡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盲目崇拜西方節日,越來越多的商家也透過大量宣傳西方節日促銷商品,導致西方文化慘透嚴重,近年來,很多中國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開始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給予更多的重視,除了國家規定的傳統節日放假,還有將傳統節日進行重新包裝,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情人節――七夕,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形成的

  • 6 # 空中世界的百花園

    這是一個古老的節日,牛

  • 7 # 紅葉23509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有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七夕,又稱乞巧節,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人們仰望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美滿幸福!其實這個時候,已經可以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了。

    中國情人節—七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 8 # 抱庸詩書

    謝邀。中國古代並沒有純粹意義上的情人節,這與封建禮制之下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不無關係。七夕在古代又叫乞巧節,何謂乞巧?就是人間的姑娘向天上的織女學紡績經驗和技巧。牛郎織女確實是一個故事,但乞巧節並不是為了紀念這段愛情,而是為了祭祀七姐這個人間天上第一紡織能手,樹立織女這個典型,有點類似於宣揚“三八紅旗手”的意味。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描述,這是迄今為止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乞巧節是古代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在這一天,女子們會外出訪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後逐漸演化為觀星、祭拜、乞巧、曝衣等幾個內容環節,因此七夕又稱作是“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代崔顥在《七夕詞》一詩中有較為生動的描寫,記載了帝都長安七夕節日的景況——家家乞巧、戶戶穿針、朝野上下共慶七夕。詩云: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而唐明皇和楊貴妃七月七日長生殿幽期密約的故事,更為七夕披上了一層愛情面紗,使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會誤以為七夕就是愛情的節日。

    宋代的乞巧節與唐代幾乎沒有區別,最大的不同是乞拜的物件不僅有織女,還包括了牛郎。《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宋代都城開封七夕節日的盛況——“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而在民間,則有《夢梁錄》剛收錄了宋代杭州乞巧節的情形——“富貴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又於廣庭中設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鬥列拜,次乞巧於女、牛”。

    而到了明清時期,節日的主題亦無變化,只是娛樂的內容進一步拓展豐富了。比如十分流行“投針驗巧”這個活動,就是在盛滿水的器皿中投放縫衣(繡花)針,以日光投於水底的針影去評判是否“得巧”。《燕京歲時記》有錄:“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類似情形,曹雪芹在《紅樓夢》一書中也有描述。

    當然今人完全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過七夕節,近年來各大商家爭相炒作節日文化消費,更使很多年輕人誤以為七夕就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這是沒有歷史根據的。既然涉及傳統,還是要尊重歷史。

    抱庸淺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有五萬元存款做點什麼生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