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函谷閒人

    孩子是棵小樹,需要土壤的肥沃,陽光的照耀,水分的充足等等,我們老師如同陽光,會進最大努力來幫助你的孩子,但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如同沒有岳母,就沒有岳飛的精忠報國,沒有孟母三遷,孟子也恐怕沒有亞聖之尊了,所以親師合作最為重要。

  • 2 # cjthust1

    家長管一個,老師要管幾十個,幾十個肯定不是一般齊的,統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為啥唯獨你家的孩子習慣不好呢?差別怎麼產生的呢?除去學校因素,差別就出於家庭。

  • 3 # 一直很認真的劉老師

    言傳身教是父母

    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學習不好習慣不好都是有責任的,家長的責任往往更大,因為老師要顧的是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生,而家長,你只需要顧好你自己的孩子就行,並且,你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才是真的潛移默化的,所以學生不管是成績差成績好,家校互通加強聯絡才是最重要的

  • 4 # 楊炎183

    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老師是有責任的,因為教書育人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說責任都在老師,是很不正確的觀點。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是最重要的老師,家庭是培養孩子關鍵的場所。所謂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是說孩子遺傳了父母的性格。但我認為遺傳的應該是智商和情商,性格和學習習慣的影響多半是後天的。一個每天當著孩子面打麻將玩手機看電視的家長,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

    2、老師面對幾十個良莠不齊的學生,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任務,事實上教師也都努力做這些事情。因為教師明白良好學習習慣是學生取得良好成績的前提。但有些孩子在家就養成了壞毛病,並且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老師的話根本聽不進去。這樣孩子老師怎麼培養他好習慣?

    3、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教師不敢強逼學生養成好習慣。罰站、罰寫作業,罰背課文,罰跑步……甚至嚴厲批評也是體罰,國家明令禁止。上課不聽怎麼辦?作業不寫完怎麼辦?學習任務完不成怎麼辦?當然,體罰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但是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文武之道怎麼講?老師既然沒法管,不敢管就任其自然了,難道責任還在老師?

    總之,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家長與教師,家庭與學校共同的責任。老師有義務,更應該給老師以權利。

  • 5 # 書香墨客抖音

    不需要反駁,如果你用反駁這個詞,說明您對這個孩子的付出顯然是不夠的,老師只有從心裡愛他的學生,家長也會感受到!學生亦然!因為老師不僅要教書更重要是育人,建議您和家長說話時站在同一立場就是一起來探討如何把孩子不良習慣糾正,家校聯動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而不是站在家長對立面進行反駁!所以老師的待遇應該得到提高,因為用心教育真的很累,但是作為老師這些是天職,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用心去做!

  • 6 # 老者評語

    家長都想讓孩子成才,但不是那成才的料,你把責任歸老師,有這樣當家長的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做到了嗎?

  • 7 # 遠山藍玫

    孩子到學校是為什麼去的,是不是為了學習去的,打不打架,罵不罵人,聽不聽講,讀不讀書,寫不寫字,勞不勞動,遵不遵守紀律…………早在上學之前,家長就應該給孩子灌輸,是做家長起碼的責任。

  • 8 # 師說

    這些家長,連基本常識都不懂,無知無畏,不值得一駁。

    學生學習習慣不好,都怪老師,你這孩子是老師生的嗎?孩子從一出生,就進入學校學習的嗎?

    孩子的很多習慣,從一出生開始,就是家長潛移默化的結果,都是家長影響的結果。要說都怪老師也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怪的,不是學校裡的老師。

    學校裡的老師,從你的孩子上學才開始跟你的孩子有了交集,顯然屬於半路出家,而家長是從起點就開始的,誰的責任更重,影響更大,不是很清楚嗎?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確實是很大的,特別是幼兒園小學階段,這階段的孩子,開始探索外面的世界,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奇。這時候,老師介入了他們的生活之中,對他們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

    這時候,老師的影響,甚至超過家長,但是,孩子身上很多的習慣,已經養成了,老師的作用就是對這些習慣,好的加以鞏固,不好的加以修正。即使是這樣的作用,也是要在家長的支援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也就是說,即使是孩子上學後,跟老師有了很大的交集,孩子的習慣由老師和家長同時影響而起作用。老師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從來沒能起過獨立的影響作用。

  • 9 # 木林森淼561

    它們家祖輩都是二流子,到它這個輩如果不是基因突變,那肯定也是二流子,老師怎麼教育引領也不可能變成賢士,這怎能怪老師呢,還是好好查查血緣吧

  • 10 # 洛洛兒

    老師不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現在社會而言,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作用遠遠不及以往。

    一部分影響是學生在家時候造成。

    假設一下:如果一個學生,在校好好聽課,也很聽話。但是回到家裡,父母矛盾吵架,左右鄰居吵鬧,樓下跳廣場舞,都會造成學習環境的差異,學生無心學習,無法思考,這也就造成了部分學生的學習不好。

  • 11 # 吳偉2361

    小學生記憶學習的形成及後果

    小學生應該形成什麼樣的學習模式極其微妙,關係到他們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小升初、中高考的成績),該不該重視呢?非常應該!

    記憶學習適合小規模學習,是當下流行的傳統學習模式,也是眾多學生爭先恐後的模式,曾經風光無限,被神化、被至寶、殺手鐧。“努力多做題,多看、多寫、多記、多背、多默,把上廁所的時間用上。”“你這次考試成績有點下降,還得多做題,把這本練習冊做了。”作業“無限多”,學生起早貪黑,加班加點,超負荷工作,成了“勞動模範”。但是,拼命記憶在中高考中也很難拿到高分,因為記憶能力是有限的,會出現“記憶動態飽和”,就是內容多了記不住。不排除有極少數學生(3%左右)記憶天賦極高,他們可以用記憶學習的模式在中高考中取得不錯的成績。眾所周知,很多在職中小學老師在高考中並沒有獲得高分,說明這些老師用記憶學習的模式也未取得好成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古人明白的道理何況當今呢?由此可見,記憶學習模式已不適應當今的中小學學習,後果很嚴重吧。另外,強行記憶的過程在學生生理和心理上是痛苦的,一個學生較長時期處在痛苦的環境中,他的心智發育能健康嗎?如果聯絡到社會層面,自然存在巨大的風險。

    記憶學習模式是怎樣形成的呢?人最初的學習靠記憶,特別是記憶內容比較少的時候,因為從生理的角度講,記憶是比較簡單和容易接受的形式,是人的本能,由天賦決定。但是,當內容多了以後,生理上的痛苦就會凸顯出來,這種痛苦令人抓狂,幾乎不能忍受。我們二十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得到結論:教學語言環境的偏差是當下教學效率低下和學生形成記憶學習模式的重要原因。語言可分為三類:生活類、文學類、科學類。學生最熟悉的語言是生活類。如果授課老師過度使用生活類語言講解科學問題,就會出現語言環境的偏差,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降低學習效率。生活類語言與科學類語言存在差異,學生一定會出現不適,此時授課老師應該耐心,引導學生接受科學類語言,保證他們沉浸在科學類語言環境中。但是,如果老師改用其他類語言解釋,會欲速不達。學生的不適會導致他們聽不懂老師的講解。為了應付,他們自然地會採用硬記的方式,諸如記題型,時間長了形成記憶學習習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習慣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待到內容多了,就會記不住,學習成績自然下降,這是為什麼有不少學生小學時成績不錯,上了初高中成績大幅度下降的原因。顯然,小學的學習最重要,小學生不能靠記憶學習,不能形成記憶學習的習慣(小學內容少,大部分學生用記憶學習模式可以得到好成績)。

    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說:“我的記憶力不行,記不住很多東西,但我記住了這些內容在圖書館的位置。”這是大智慧,他“記住”了整個圖書館。除了記憶學習,還有一種學習模式我稱為“智慧學習”。記憶學習是記憶題型,靠題型解決問題;智慧學習是記憶規則,靠規則解決問題。因為“規則”的數量遠少於“題型”的數量,絕大多數學生的記憶天賦可以承受(生理痛苦小),這樣就會有更多的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好成績,而且輕鬆愉快。

    我們知道了當下中小學教學的弊端,設計出了小學教學課程,讓小學生在合適的語言環境中智慧學習。中小學的教學要變革,當然要證明當下的教學有大問題,找到了問題,給出解決辦法,這就完成了教學變革。變革是必然的,不變是荒謬的。學生、家長、老師都應該參與教學變革,其中家長的選擇比學生的努力更重要。在教學的變革期,學生要解決怎麼學的問題,特別是小學生。記憶學習具有“封閉性”,“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封閉不利於以後的創新,而開放才是創新的原動力。始於小學,贏在高考,這種說法為過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氣質量變差,該如何降低汙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