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清晨的風

    確實是,以前的演員都是真正一心一意的表演,無論是多麼辛苦,哪有有危險都是自己上陣,除非特別場景才會找替身,現在的演員動不動就找替身,也沒什麼演技,甚至唱歌的,模特出身都能去當演員,

  • 2 # 演員夢龍

    以前都是實力派和顏值派並存的,而現在,幾乎大部分戲都是靠顏值了,演技什麼幾乎跟以前的電視劇沒法比,現在都是靠顏值,要拍攝技術,和後期製作了。演技都快體現不出來了

  • 3 # 博贊星球

    現在是娛樂和流量至上的時代,很多人都是看顏值比看演技重要,演技和顏值同時線上當然最好,到這樣的存在實在少之又少,雖然現在對演員門檻降低,小鮮肉們想要在影視圈裡成為常青樹的話,還需要不斷提升演技!

  • 4 # 住在卡薩布蘭卡

    演員的門檻不是變低了,而是變寬廣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也讓導演有更多的選擇性,也讓觀眾有著更豐富的體驗。

    這是一個好現象。

    如果只強調科班出生,你看 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 黃聖依 演出了 雞叫般的“海娃呢”?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的馬思純獲得了金馬影后。

    這種寬廣的包容性,成就了更多本該有所成就的人

  • 5 # 明星大偵探皮卡丘

    難道不是因為近幾年,大家都開始宣揚一句話“顏值即正義”,就感覺在觀眾眼裡,好像只要演員好看,就可以磕著顏值看下去,說到底還是觀眾對演員的要求降低了吧,而且還有娛樂圈的資本因素,每一部電視劇電影背後的運作。

  • 6 # 娛樂家族

    難道不是因為近幾年,大家都開始宣揚一句話“顏值即正義”,就感覺在觀眾眼裡,好像只要演員好看,就可以磕著顏值看下去,說到底還是觀眾對演員的要求降低了吧,而且還有娛樂圈的資本因素,每一部電視劇電影背後的運作

  • 7 # Mister0504

    演員門檻一直沒有降低,只是認定為演員的基礎發生了變化,演員也有專業和業餘之分,一個走模仿路線的演員怎能和一個10年功底的武打演員,對著拍打戲?全民娛樂,全民抖音的通知,注重的是以點帶片的娛樂方式,重在參與,貴在堅持!

  • 8 # 保溫杯裡的冰塊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覺得不能完全說是門檻降低了,要是和以前比的話,得從三個個方面來說:

    一是資源不一樣

    現在的相關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可以做到一畢業就有影視資源,一部分直接就是男一號、女一號,有一小部分甚至可以做到沒畢業就大紅大紫。現在的演員有文憑有學歷,有中戲上戲這種專門的學校和機構去指導培訓,有專業的公司去包裝,包裝成粉絲想要的樣子。在加上當下科技的發達,各種美容,保養應有盡有,所以出來要麼是宅男女神,要麼是宅女男神,清一色的白富美,高富帥,恰恰是這樣,掩蓋了他們的專業能力和缺點。 而以前的明星雖然也是有專業學校去培養,到時他們沒有那麼多資源,大部分靠的就是跑龍套,辛辛苦苦去吸收資源,歷練演技。一步一步的讓自己強大起來,也就是所說的實力派。

    二是體量不一樣

    以前的明星數量很少,可能當時這個職業不是人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當時好多有這種夢想的,可能都未能逃過生活所迫的現實,導致放棄,剩下的在一點一點的堅持,最終留下的都是滿滿實力的演技派。

    三是體制不一樣

    以前講究的是作品,拼的是一個好的明星留下多少好的作品,好的角色,不太注重自身的名譽,注重的是他們刻畫的角色。現在講究的是身價,拼的是誰掙的多,拼的是誰更出名,誰的粉絲更多。

    所以說,不能單純的說是門檻降低了,側重點不一樣,明星的追求不一樣,觀眾恩需求也不一樣。

  • 9 # 店小二有話說

    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幾年前,我們很多人都在追韓國藝人,甚至連我們父母也知道幾個韓國明星。我們的各大綜藝也“費盡心機”請韓國藝人,比如某臺。

    但是這幾年,特別是限韓令之後,我們很多本土藝人崛起了,我們現在追肖戰,追陽光大男孩李現,追林一...各種本土藝人被髮掘。

    從來不是演員的門檻降低,而是越來越多的資源和機遇使很多優秀的人被發現。而且在新媒體時代下,什麼事情都能找到新突破口,都會帶動一批人。

    時代發展太快了,甚至有些浮躁

    大家努力吧,說不定下一個明星就是你!

  • 10 # 叨叨嘮嘮

    演員的門檻從來就沒有降低,只是粉絲對於演員的定義標準變得不清晰、不明確了。

    首先應該明確的一點是“偶像”≠“演員”。就拿最近大火的易烊千璽說,在他沒有演《長安十二時辰》,沒有演《少年的你》的時候,說他是(流量)偶像,相信沒人能反駁,但說他是演員吧,估計很多人不服氣,甚至是他自己自己本人也不確定,不然他也不會因為在《少年的你》首映會上別人的一句“你是個演員”而紅了眼眶。偶像,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自身顏值、才藝去征服粉絲的;而演員,卻是可以透過對角色演繹,讓觀眾忽略掉演員本人形象、性格,從而透過角色看到自己,看到更多不一樣人生的存在。

    在這裡,要注意個先後順序。“偶像”≠“演員”,鹿晗是偶像,但他不是演員,吳亦凡是偶像,但他不是演員;“演員”卻可以“=”“偶像”,例如胡歌,陳喬恩……演員是需要有好作品的。

    第二,說到門檻降低,這是是大環境所迫。從演藝壽命上說,演員的長度是更大;從國內市場上看,中國沒有韓國成熟的偶像體系;從投資方來講,一般來說更多的製片公司很喜歡用有一定的粉絲基礎,而片酬又相比專業演員低的“偶像”。所以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偶像”來演戲了,但是卻把自己的口碑“演”壞了。觀眾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偶像”轉型為“偽演員”,也就是說觀眾是在用演員的標準去衡量著偶像,當然只能得出“什麼人都可以去當演員”的結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藝一點的,適合送給閨蜜的書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