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斯特的成長漫談
-
2 # 郭施亮
對於普通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幾乎是離不開投資理財的需求。不過,對於投資理財,仍需要根據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判斷與鑑別。在實際情況下,假如家庭擁有50萬資產,如果屬於穩健型的投資者,可以把資產劃分為幾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把50%的資產投放至銀行理財,儲蓄國債,用作固定理財的收益部分;第二部分則是把30%的資產投放至基金類產品,如對接核心市場指數的指數基金、混合型基金等,或長期專注於國有銀行及優質白馬藍籌股進行定投,以實現收益率的突破。此外,第三部分則是可以考慮到短期閒置資金的使用,如把10%至15%的資產投放至貨幣基金,盤活短期閒置資產。最後的資金,則可以用作應急資金或用作購買重疾險等保險產品,以提升家庭的生活保障。
-
3 # 月牙亮投
講理財例項我在行,畢竟自己也做了幾年的理財,目前做得也還不錯,年化收益率20%左右。那麼下面就來分享下我的理財方案,希望看完覺得還可以的,就給個贊吧,我這可是毫無保留的分享了。
我2008年畢業來深圳工作,應該說一直到2016年,我都不關注理財,也不懂得理財,以為理財都是不靠譜的。後來和一個炒股的大學同學交流後,發現理財竟然那麼強大,他通過炒股理財賺了一大筆錢,實現了財富自由。
他炒股賺錢後,又在我們廣西各大城市全款購買了八套房產,這些年隨便一套固定資產的市值都比我現在的存款多。就因為他大學就開始炒股,早早重視理財,所以十年之後讓我望塵莫及。
好了言歸正傳,回到本話題。跟我同學交流後,我就開始炒期貨,因為股票我也炒了多年,那時都是隨便玩玩,所以也沒賺到錢。2015年開始進入一家做期貨量化高頻交易的公司上班,主要負責開發高頻交易系統。從那時開始,自己慢慢的了解了期貨,認識到期貨更適合自己。
於是我2016年開始開了期貨賬戶,自己也開始炒起了期貨。不過頭兩年都是在摸索,所以也沒賺到錢,還虧了幾萬塊。不過今年開始,每個月都賺錢了。目前不但把前面幾年虧的錢都賺了回來,還淨賺了一些,到目前為止年化收益率30%左右。未來炒期貨,年化收益做到20%左右差不多。期貨市場是一個高槓杆的市場,一般十倍槓桿,為了規避風險,我不會用太多倍槓桿,一般用個三倍差不多。
除了自己炒期貨,我還把部分資金拿去購買公募基金。我從2018年開始定投了幾隻公墓基金,雖然2018年沒賺錢,還虧了20%。不過今年基本都漲了50%左右,所以年化收益還是有15%左右。
除了上面兩個理財,我還有一份資金投資於我朋友的私募基金。我朋友,他之前做了10多年的商品期貨量化研究員,他寫的策略也給公司賺過不少錢。不過策略分成只有20%,於是他2017年開始出來單幹。
剛開始做的時候,也遇到不少問題,因為在公司的時候,公司有很多資源。那時公司光是IT開發人員都有十幾個,再加上十幾個研究員,公司年化收益最高也只是做到了52%左右。不過那時公司已經是幾個億的資金規模了,在期貨市場一年靠幾個億賺兩三個億也是非常厲害的了。
他出來後找了一個也是已經離職的IT一起合作,策略由他寫,交易系統由IT人員負責,第一年投入300萬左右。一年後賺了50%,也就是賺了150萬左右。然後第二年,也就是2018年投入資金加大到1000萬,收益率也有51%。然後今年投資資金1500萬,到現在為止收益率是52%,如果往後一個多月不出現大的回撤,那麼今年收益50%也問題不大。
我是去年開始投資到他那邊,到現在差不多兩年了,每年收益50%左右,不過收益是五五分,所以我自己拿到的收益是25%左右。
以上三個就是我目前的理財方案,目前年化收益20%左右,希望這個收益能長期保持下去,那麼以後就可以靠理財賺錢了。
-
4 # 我是海霞姐姐
我從家庭資產配置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具備隨取隨用的錢,大約是3-6個月的生活費。
其次要有防備風險的錢,保證風險來臨時我們的生活不被改變,也就是通過購買商業保險轉嫁風險,重大疾病,醫療,意外,壽險等,每月保費支出大約佔每月工資的10%左右。
錢生錢的錢,我把他細分成幾部分,例如購買房產財富保值增值,還有一部分錢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基金,股票等等,實現家庭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抵禦通貨膨脹。
我的理財經歷是買房,銀行理財,股票,基金,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投資品種就好。
回覆列表
這是2017年時對基金投資的研究心得。
這個策略在2018年時需要遵循“A股大盤跌幅超過10%時,請離場”,在2019年時同樣有效。
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從投資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我們選擇相信社會財富是一個正態分佈的眾數世界,還是選擇相信這是一個強者恆強的冪法則世界。
過去的一年,我選擇成為冪法則的信奉者,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大量與人有關的隨機變數都會呈現重尾甚至冪律分佈。過去的一年,我把大部分資金投入到“股票市場”來驗證這個理論,結果符合預期。
假定一個投資理念:如果強者恆強,那麼從某個投資產品的某一段時期的“優質”表現,來預測這種優質的表現在未來更長一段時間內仍然能夠延續。
選擇標的:2003年到2017年期間,中國股市中的開放式基金(需要剔除因巨量贖回而導致的淨值異常的基金,分級基金,etf,qdii,lof基金以及當年成立的基金)
研究方法:首先找出一個確定性的指標,將此指標作為投資標準,進行模擬驗證,具體的方法為
1. 選出當年第一季度的季度基金冠軍,並假設改基金在隨後的3個季度中仍然有超越股市平均水平的表現
2. 假設在第2季度的第一天買入,並且在第4季度的最後一天賣出,計算當年3個季度的收益回報率
3. 對比證明這種投資方式的有效性及成效性
研究的侷限性:
1. 研究時間跨度長,不考慮當年市場的波動情況
2. 不區分牛市,熊市和震盪市, 不研究趨勢的指標
3. 對股市認知的侷限性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這個統計表,就可以發現一些有意思的資訊:
在過去的15個年中,購買第一季度冠軍基金的朋友,能買到當年的冠軍基金的機會有7次。對比目前市面上近2000多隻基金,這個方法讓你妥妥地進入TOP1。
第一季度的冠軍基金成為當年年度冠軍的概率為46.7%。並且這種結果出現的集中度非常高,分別是2017年,2016年,2015年,2007年,2005年,2004年和2003年。
但是我們還有超過53%的概率沒有選到冠軍啊,這樣的情況怎麼破?
在統計的15個年份中,TOP類基金的年初表現與年尾表現一致性非常高,也就是說,即使當年的第1季度冠軍基金沒有成為年度冠軍,但是其高盈利的表現仍然很好。
同時有5個年份,當年的冠軍基金是在第3季度末產生的。也就是到了第3季度末,對比一下你手上的基金與前3基金的累積冠軍基金的表現,如果收益差異在10%以內,恭喜你當年整體收益可以超越90%的投資者;如果差異率過大,則更換為前3季度累積冠軍基金,則這一年你的收益回報仍然可觀。
當然有人蔘與的市場永遠會有例外的情況,分別是2008年,2013年和2014年。
2008年為全球著名的股災年,這一年的表現是唯有債基一支獨秀,股票市場全軍覆沒。這樣的年份休息或者購買債券基金是最合適的。
2013年和2014年比較特殊,當年的冠軍基金都是在第4季度實現逆襲反超。在這樣的年份想要獲得確定性的高回報,需要累積一定的技術知識。
統計顯示,每年選擇首季度冠軍基金為投資標的,15年累積回報超過16倍
在過去15年中,首季度冠軍基金在後3個季度實現正收益的次數為12次,概率為80%;
在過去15年中,首季度冠軍基金在後3個季度實現累積絕對收益率為16.87倍,同期15年的指數收益率為2.99倍(注意,有經驗的投資者理性上應該避開月線明顯下行的年份,即2008年/2011年/2012年/2016年,則理論上得到的絕對收益率可達到23.93倍)
通過統計發現,年度大盤下跌的年份,投資者事倍功半,年度大盤上漲的年份,投資者事半功倍。
如果當年指數下跌超過10%以上,99%的人應該離場;如果當年指數最大跌幅在0-10%,自認為是20%的投資者可以在其中參與,剩餘的普通投資者都應離場事實上,這些年度預測並不難找,每年年末各大證券機構都會發布自己對來年的預期。
你看懂了嗎? 是否還會問統計這些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商業如此,財富如此,階層如此,一切與人有關的事物都如此。而這個研究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能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找到有確定性的規則,並且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
基金是股市的一個重要參與群體,但這個群體內部表現卻可能是數十倍之差,難道其中某些人比另外一些人絕對地聰明或專業嗎?
這個世界與人有關的隨機變數都會呈現重尾甚至冪律分佈。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個隨機變數是什麼。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規則的執行方式,並且能夠觀察到它的變化。遵循市場規則,順勢而為也許會是我們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