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不相信假設

    我們把唐朝這個國家比作一駕馬車的話,這些宮廷政變就好比馬車在正常軌道上行駛的過程中,有一個小零件損壞了,只要暫停一下,修理幾分鐘就會繼續行駛了,根本沒使馬車偏離正常軌道。

    無論是“玄武門之變”,還是“唐隆政變”等。都只是皇族內部為了皇位,大打出手,而新君上位後,只不過領導方式和治國之策有所變化,而大唐王朝這駕馬車還在大道上正常而行。

    而安史之亂,是由於唐玄宗晚年昏庸,內聽信楊國忠的讒言,外寵信安祿山這個藩鎮將領,使安祿山管理的地盤越走越遠大,兵將越走越遠多,終於使安祿山野心膨脹,走上了造反之路。

    如果我們把唐朝仍比喻成一駕馬車的話,安史之亂時期,唐玄宗的昏庸和姦臣當道已使馬車很多零件破爛不堪了,再加上“安史之亂”這個巨大外力撞擊,使馬車偏離了正確軌道,一下跌進深溝,徹底動搖了大唐王朝的根基,自此以後唐王朝這輛破車,就跌跌撞撞的向下坡路走去。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唐宣宗的“宣宗之治”,都沒有改變這種態勢。

    安史之亂的影響是深遠的,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這棵毒瘤始終是唐朝統治者揮之難去的惡夢,最後取而代之的就是藩鎮頭目朱溫。

    所以有人說,安史之亂不僅改變了唐朝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中國歷史。

  • 2 # 於左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唐朝歷史上有過多次政變,我們這裡只列舉安史之亂之前的幾次政變,主要有這樣一些。

    玄武門政變: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領親信發動政變,殺死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控制父皇李淵,取得皇太子之位,不久登基,就是唐太宗。

    神龍政變:神龍元年正月,宰相張柬之和羽林將軍桓彥範、敬暉、李多祚等人發動政變,率領羽林軍衝入皇宮,殺死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等人,把老病的武則天送到上陽宮,擁立李顯登上皇位,恢得國號為唐。皇太子李顯在幕後參與了此次政變。

    景龍政變:神龍三年七月,皇太子李重俊和將軍李多祚、左金吾大將軍李千里、左羽林將軍李思衝等人,率領三百多名羽林軍發動政變,殺死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和十餘個親信,再衝入皇宮,要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

    唐隆政變:景龍四年六月二十日夜,李隆基和葛福順、陳玄禮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等人發動政變,率領左右萬騎營攻入皇宮,殺死韋太后、安樂公主和韋氏弟子。擁立父親、相王李旦為帝,以後自己登上皇位。

    考察一下這幾次政變的過程,不難發現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發動政變的主體都是李唐統治集團內部的人員。

    第二,政變的目的,並不是推翻李唐的統治,而是為政變者爭取更高的地位和權力,消滅競爭者。

    第三,政變來得非常突然,持續的時間非常短,基本上都在一天之內解決問題,決出勝負。

    正因為以上這些特點,幾次政變的範圍都侷限在都城長安或者東都洛陽,影響的範圍非常小,都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李唐的統治。

    再簡單介紹一下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安祿山率領十五萬大軍向長安進軍,安史之亂開始。

    叛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十二月中旬佔領洛陽,安祿山在這裡稱帝,國號大燕。隨後在潼關大敗官軍,攻佔長安。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皇太子在靈武登基。

    安祿山反叛三年之後,他和兒子先後被殺。再算上史思明父子,整個安史之亂持續了將近十年。

    整個安史之亂與前面的幾次政變完全不一樣,它是來自外部的一種巨大的破壞力。

    第一,安祿山發動政變的目的,就是殺到長安,推翻李唐政權,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

    其次,叛亂持續的時間很長,影響的範圍非常廣,叛軍從范陽一路南下,過黃河,佔領東都洛陽,再破潼關,進入長安。唐朝統治的核心區域飽受戰爭的摧殘,地方政權被完全摧毀,大量官軍被消滅,許多地方經過各種勢力的反覆爭奪,荒無人煙。

    叛亂之後,李唐政權奄奄一息,其統治的根基和合法性都被動搖,元氣大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從四德的四德在當今社會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