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大偉日常vlog

    這個事情我深有體會

    我是一名90後的東北人,性格本來就挺暴躁也很倔。在家的時候沒等親戚朋友說什麼呢我就開始炸毛了。所以大家都知道我的脾氣。

    自從我來了北京我的很多壞毛病全部都一一戒掉了,因為身邊的大環境改變了我。

    剛來的時候衣食住行都需要靠自己去操辦,慢慢的脾氣秉性性格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在這裡每個人都是以禮相待,你也不可能對人家無緣無故的發火,剛開始在裝,裝的特別儒雅。但你裝時間久了,慢慢也不是在裝了而是真正的在變。大環境下真的能改變所有東西事物,包括人!

  • 2 # 如果沒有夢

    說變就變的是表象,骨子裡的性格基本上是變不了的。人是環境的產物,在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之後,特別是失敗和挫折,會讓許多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處事的方式有所改變。因為,人是改變不了環境的,為了生存,為了吃一塹,而會把自己許多本真的性格隱藏起來。保護自己。而一旦外界因素打破了自己的底線,本真的性格就又會呈現出來?所以,大多數人的改變只是表象。

  • 3 # 感性的邊緣人

    一個人的改變無非是外在和內在。外在說變就變的可能性極大,像整容;內在的改變需要時間的磨礪,說變就變的可能性不高,如果一個人的內在突然改變了,要麼是經歷了極大的打擊,要麼就是脫掉了偽裝的外衣。

  • 4 # 活躍小雨魚

    有句老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想性情大變的話,除非他碰到一些大的磨難。當然性情大變並不是一個好的事情。

    所以一個人能說變就變啊,我覺得好難好難。

  • 5 # 天生我材武漢

    一個人說變就變,應該是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不同的性格,各種各樣的原因,都可以使一個人的性格發生變化。

    最常見的是一個人在青春期容易進入反抗期。在這個年齡段就算是家裡的親人,也沒有辦法。當走過了這個反抗期,又象變了一個人,一個成熟的人。

    其實,一個人說變就變,主要是對一件事情厭倦了,就想變一種方式,做一個工作時間久了,產生了厭倦感,就想換一換,改變改變。

    比如,年輕人抽一根菸就顯得成熟。當抽菸時間長了,產生了厭倦感就會主動戒菸。

    又如,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在商場應酬中,時間久了,或者沒有起色,厭倦了燈紅酒綠,虛情假意的應酬,會選擇安靜,會選擇休閒遊走走看看。

    再如,在朋友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底線。一但沒有“信任”這兩個字,馬上就會變成行同路人,就算是最近的親人,也是一樣。

  • 6 # 心理火鍋

    “兩筆成人,一筆修心,人心難測。 十世為情,終生何苦,情何以堪”

    一個人說變就變,說明這個人你就沒有看透過,善變就是他的本性!

    雖然不知道你說的說變就變指的什麼事情,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但是,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態,不管他人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線,讓對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

  • 7 # 悠悠我思思思

    當一個人遭遇了裁員、經歷了渣男、面對了災難,他/她還是原來那個人嗎?TA的性情還會依舊嗎?

    傳統概念中總是認為一個人不會輕易改變,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些經典的心理學專業理論也是這麼解釋的,認為性格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和習慣性的態度。

    性格真的不能改變的嗎?我們來看幾個身邊熟悉的場景——

    如果當初不選擇這個地方,我還會是現在這個灰頭土臉的我嗎?

    小A從985大學一畢業就回到三線城市家鄉的國企工作,在那裡安安穩穩地混了十幾年。企業效益不好但相當安逸,小A結婚生子後,幾乎沒怎麼離開過這個小城市。畢業十五年的同學聚會時,她愈發覺得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當年那個神采飛揚的姑娘哪去了?那個激情澎湃立志成為一名材料技術專家的高材生,現在已然是一位“年輕的大媽”,暗淡無光的眼神里根本神采。

    如果當初沒有跌進這個坑,我還會是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俊才嗎?

    畢業時,小B在一片羨慕中去了那個赫赫有名的大外企。十多年過去,他儼然一幅標準的外企經理範兒。每天必須一杯星巴克,在說一些工作術語時已經想不起來這個詞用中文該怎麼講。在被KPI約束了許多年後,突然遭遇全球裁員,小B看著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和還有一多半的房貸,想著他在外企這十多年的技術目前已經不是中國企業的主流做法,不由得焦慮得夜夜失眠。

    如果當初不選擇這個人,我會不會依舊美好和清澈?

    小C是個標準“富養”的女兒,父母雖然只是工薪階層,對獨生女卻是疼愛有加。早早頂著壓力嫁了寒門同學後,所有你能想象的渣事都趕上了。看著一對雙胞胎女兒,小C多少次想離婚卻又不忍心。幾年過去,小C驚訝地發現自己也能夠隨時出口髒話,也能夠在婆婆破口大罵時張口回罵,她終於活出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當初如果沒結婚一直單著呢?當初如果嫁的不是他呢?生活一直不缺“如果”,生活一直沒有回答“如果”過後,該如何打掃這一地雞毛?

    真正的我,是“主體自我”,還是“關係自我”?

    現代主流心理學在考察"自我"時,假設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作為精神實體而存在的"我",它是個體存在的核心,統領著我們的一切。後現代心理學則認為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真實的實體自我,“我”其實是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建構而成。

    關係自我將自我理解為關係性的、多元的、變化的、去中心的。所謂的自我,其實是我在每一段關係中的投射。你遇到愉快的關係,也就發現美好的自我;你遭遇了刻薄的關係,也就塑造了尖銳的自我。

    在我看來,在你能夠主動駕馭的關係中,你性格中穩定的部分就會經常出現,乃至成為習慣。如果你遇到一些不可控的局面和你駕馭不了的關係,長期沉浸在這種情形當中,你原本的那部分自我漸漸被壓抑下去,“關係自我”就成為一種摘不下來的“心理面具”。入戲之後,一切都都像在別人的劇本里,天天上演著自己的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未婚和已婚的女人,哪個更容易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