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蓑煙雨任平生134
-
2 # 秦野雁
狄青出身比較貧寒,16歲時,他因代兄受過,被髮配到軍中。他外表帥氣,你很難想象把猛將和小鮮肉聯絡在一起,這就是一代猛將——狄青。狄青經過在邊關軍事生涯的歷練,在對西夏的戰鬥中屢立奇功,受到范仲淹的極力賞識。范仲淹還送了他一本《左氏春秋》,鼓勵他為將者要好好讀書,知今古才行,不要做匹夫之勇。此後,狄青把範中淹的話謹記在心,發奮讀書。終於成為宋仁宗時期的一員名將,有人甚至把他稱為北宋第一猛將。
後來,他征討嶺南儂智高的叛亂後,得到宋仁宗的信任。憑藉這次的勝利的機會,他被提拔為樞密使,樞密使是樞密院的最高行政長官,而樞密院是宋朝的最高軍事機構。狄青從一個小兵一下就爬到這麼高的位置,讓很多人都不爽,尤其是文人。此前該位置一直是文人佔據。
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也是一個文人治天下的朝代,朝中幾乎所有重要職務都由文人擔任。本該由文人擔任的這麼重要的一個職位,現在居然由一個在他們眼裡就是臉有刺字的“賊配軍”的武將來擔任,武將在這些文人堆裡就是個異類,他們心裡有多酸就不言而喻。
狄青在樞密使的位置上呆了四年,我們透過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擔任的這個職位是多麼的艱難。第一件事,有次京城發大水,狄青家被淹,趕緊叫家丁搬東西,狄青也隨便找了件黃襖披在身上,指揮家丁搬東西,有人就說他要黃袍加身。大文豪歐陽修親自上書要求罷免狄青,歐陽修把京城發大水的原因歸結於朝廷違反祖制,讓武將當高官,是惹怒上天的結果。
另一件事,狄青家中不慎失火,大臣劉敞造謠說,這和朱全忠篡唐時的“異象”一樣,眾文人紛紛起鬨,說狄青要篡位。最後,弄得宋仁宗一方面也覺得狄青功高震主,另一方面也頂不住文人的壓力,有意疏遠狄青。狄青沒有辦法,終於主動請辭,到外地以避殺身之禍。由於深受朝廷猜忌,數月後,狄青鬱鬱而終,年僅49歲。
-
3 # Cplahj
病死的,被歐陽修陷害,鬱鬱而終!歐陽修文才好,但是在當時文人圈裡他的文才不如蘇軾,武略不如范仲淹,關鍵是他極其、非常非常看不起軍人!所以軍人、或退役軍人不要對這個老傢伙太當回事。
-
4 # 湯之銘
狄青因病而亡沒有受迫害
北宋官制複雜,官職事分離。加官如少師少保,是從一品是榮譽職,皇帝不招見什麼事不用管。而職級是工資祿位等級,光拿工資的。如蘇軾曾經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和禮部尚書,其實吏部兵部禮部大小事務從來
-
5 # 海平之星
宋朝的傳統就是文人隨便玩都不會死,武將稍不小心就會死。怎麼死重要嗎?都是憋屈死的,看看岳飛的下場,狄青要知足。
-
6 # 龍天一馬
狄青死得非常冤的,在北宋能當上樞密副使的武人是珍稀動物,狄青在時文官集團隻手遮天的北宋時代必須死,被文官集團借他曾是黥面囚犯大做文章,最後又誣陷他擁兵自重,被一貶再貶,最後病死在充軍路上(應該是氣死的),宋就是這樣武人不能重用,狄青岳飛包括南宋後期的半壁江山孟珙全是被文人集團排擠和打壓,岳飛被殺狄青和孟珙氣死的,宋人自廢武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NO1,宋朝不是不強而是上層統治者經常腦抽風
-
7 # 靈石蘊
自己娶的媳婦,含著淚也要那啥
北宋自兩次懟弄大遼失敗之後,再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領兵大將了,估計也有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把領兵大將們也嚇住的原因,反正大宋將門成了銀樣鑞槍頭
這對大宋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呢,不用太擔心大唐時候的軍鎮割據,這壞事,大宋弱啊,文官雖然想壓制武官,但看到大宋缺了陽剛之氣,也是不願意的。所以,朝堂需要給將士們樹立個榜樣……
1038年,機會來了
本為宋臣的李元昊,割據自立建立大夏國,開始了宋夏之戰。在戰爭中,經過仔細尋找,發現一個三十歲的賊配軍殺敵勇猛亦有謀略,就把他列入了考察物件,這個賊配軍,叫狄青。當時的軍中老大范仲淹還給他一本左氏春秋,告誡他說,元帥必須讀史,否則只有匹夫之勇
入了領導眼睛的狄青,一路升遷
到戰爭末期,已經是惠州團練使。相當於四年內,從連長升官到軍長,當年張靈甫打了八年鬼子,也不過從團長升到軍長。當時的仁宗皇帝,還專門接見,垂詢戰爭事宜……
宋夏之戰,大宋打輸了,但戰後幾年,狄青已經是樞密院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當年的包黑炭就是在這個職位退下來的
榜樣就這麼樹立起來了,大宋禁軍人人都以軍神狄青為榮
狄青自己得病死了
物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身居高位的狄青,不僅收穫了大宋禁軍的崇拜,也收穫了文臣的明槍暗箭。大宋朝堂朝堂認為,有榜樣確實好,但活的榜樣沒死的好,狄青威望過高,萬一再發生黃袍加身怎麼辦呢?
朝堂官員可沒現代人的節操,什麼自己娶的媳婦含著淚也要那啥,人家直接甩鍋。平叛歸來的狄青,先是榮耀加身,升樞密使,成為軍中第一人,接下來幾年,傳聞紛紛揚揚:狄青家的狗長角了,長成了金麒麟……狄青家的祖墳冒青煙了……狄青家的老宅藏風聚氣,要化龍啊……狄青他要當皇帝了……
千夫所指狄青病了,嘴角生瘡鬱鬱而終
死後哀榮,滿朝文武都誇,諡號武襄,皇帝題詞
旌忠元勳
-
8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狄青功高震主必死無疑
宋仁宗和范仲淹的改革是向宋王朝內部的積弊開戰,目的是解決內憂的困擾。要最終實現這些願望,或許尚可假以時日,而外部邊患的壓力卻是實實在在而又迫在眉睫的。仁宗親政以來,接連出現了西夏元昊的叛宋和南蠻儂智高的入侵,嚴重威脅到北宋王朝的統治,此時無良將可用的仁宗急需傑出的軍事將領。這樣,普通士兵出身的狄青就逐漸進入了求賢若渴的仁宗的視野。
狄青是仁宗最為欣賞和信任的一員武將。後世小說把他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禪老祖那裡得到兵法和仙術,是受命於天,專門來解除宋朝邊患的“武曲星”,他與當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們一同視為救宋室於危難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為農,寶元年間,元昊叛宋,便應招入伍,投入抗擊西夏軍隊的戰鬥。當時宋軍經常打敗仗,士兵普遍產生了畏懼西夏軍隊的情緒,士氣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披散頭髮,戴著銅面具,手持利刃衝入敵陣,往往所向披靡,從而大大鼓舞了士氣。
在對西夏戰爭的4年中,狄青經歷大小25戰,身上留下了8處傷痕。因作戰英勇,狄青得到了當時主持西北戰事的韓琦和范仲淹的賞識。二人對狄青禮遇有加,范仲淹還送給他一部《春秋左傳》,並告誡他說:“將領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頂多只是匹夫之勇。”狄青潛心苦讀,研習歷代將帥兵法,自身修養不斷得以提高。
仁宗得知他的威名和事蹟後,打算召他進京詢問御邊方略,後因戰事緊迫,狄青難以離開前線,就讓他畫出作戰地圖送至京師。狄青士兵出身,當時臉上仍然留著從軍時的刺字。仁宗曾專門下詔讓他將臉上的刺字印記用藥除去,狄青卻這樣回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是因為有這印記,臣願意留著印記,用以激勵軍心,所以不敢奉詔。”仁宗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這名愛將。宋夏議和後,仁宗便立刻將狄青升為馬軍都指揮使,後又授以樞密副使。
皇祐年間,廣源蠻儂智高入侵,先後攻陷宋朝數州之地,並圍困廣州達兩月之久,朝廷派遣的增援部隊屢戰屢敗,仁宗感到極度失望,又一次想到了狄青。狄青也在仁宗最需要他的時候主動請戰,並向仁宗保證,有能力平定叛亂,慨然說道:“我起自行伍,要報效國家,唯有上陣殺敵,願親率大軍,前往平叛,誓將賊首捕獲,押至殿門之下。”仁宗聽罷狄青的陳述,非常感動,似乎看到了宋軍勝利的希望,便讓狄青統一指揮嶺南諸軍。
狄青到前線後,最初按兵不動,令大軍休整10天。儂智高得到情報,放鬆了警惕。不料狄青在儂智高防守鬆懈的第二天,一晝夜急行軍,率大軍越過了崑崙關,在歸仁鋪擺好了陣形。儂智高失去了崑崙關天險,只得拼死力戰,其兵勢很盛,宋軍前鋒孫節力戰而死,前陣眼看抵擋不住,諸將大驚失色。
這時,狄青從容站起,手持一面白旗向上一揮,他從西北帶過來的蕃落騎兵從左右兩側同時殺出,直插敵陣。至此,儂智高軍全線潰敗,狄青揮軍掩殺50裡,直下邕州城。有關狄青與儂智高歸仁鋪之戰,宋人筆記的記載很是豐富,戰況非常精彩,其中尤其強調了狄青善於用智,如在大戰前,狄青為了鼓舞士氣,暗地裡準備好一枚兩面均相同的銅錢,誓師時,便用這枚銅錢當眾占卜道,若得正面,我軍必勝。結果連擲數次,盡得錢的正面,使軍士以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又如連續三夜大設宴會,命軍士夜裡盡情歌舞,自己則假借醉酒的名義,退席而暗奪崑崙關。其事雖不一定全是事實,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將。
狄青能順利討平儂智高,除了自身善於用兵,另一方面則離不開仁宗的信任。時人曾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評論:“為將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權’。觀狄青討伐儂智高,狄青可謂是能施其智而奮其威,在當世都是絕無僅有的。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好的發揮,是由於仁宗將指揮大權授予了他。
這就是得君之權的典型。假使狄青沒有得到君主的專任之權以方便他行事,他何以會創下如此輝煌的戰功。”按宋朝慣例,武將領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為副,以宦官監軍。仁宗卻毅然破例行事,獨任狄青全權負責嶺南軍事。至捷報傳來,仁宗大喜道:“朕常觀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譎詐的手段;唐莊宗李存勖也算是豪傑,行軍打仗,基本上沒有失敗的,但即位後,沉迷於遊獵而沒有節度,對臣子的賞罰也不講規則。這兩個皇帝,只具備將帥之才,而無人君之量,可惜啊!”顯然仁宗對自己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在狄青徵南凱旋而歸不到一個月,更是力排眾議,升其為樞密使。
仁宗欲拜狄青為樞密使時,朝野輿論大譁。宰相龐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勸說仁宗道,曹彬戰功卓著,但太祖當時也只是賞賜給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樞密使職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們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仍將沒有什麼過失的樞密使高若訥罷免,以狄青補樞密使。
狄青被拜為樞密使,何以會有如此的轟動?其原因之一是升遷的速度過快,二則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為樞密使。這兩條均與趙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違背了太祖立國以來防制武人的國策。樞密院為掌控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重文輕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來,武臣出掌樞密院漸成忌諱,最後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仁宗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為狄青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狄青由於仁宗的鼎力支援,得到這一不尋常的升遷。這一現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納,也引起朝野上下對狄青舉止的矚目和揣測。一次,狄青家夜間焚燒紙錢祭奠祖先,事先偶然忘記了通知負責消防的廂吏,結果廂吏連夜報告開封府。雖然府吏迅速趕到時,“火”已滅了許久,但第二天,城中便盛傳狄樞密家夜有怪光沖天。
顯然,狄青家中的任何異動都會成為控制社會輿論的文人們的談資和口實。家中夜有怪光沖天,這在中國古代涉及到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常被看作臣子有圖謀不軌之心的自然表象,甚至更被視為改朝換代的徵兆。在這種情況下,狄青已然成為功高震主的人物,因而這些謠傳對他具有極強的殺傷力。
除此以外,各種類似的傳聞也相繼而起,有人說狄青家裡養的狗也長出了奇怪的角;更有甚者,還有人在京師發大水時,見到狄青身穿黃衣坐在相國寺的大殿上,這無異於給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徵仁宗像的“皇袍”。這些謠傳除了因為至和、嘉祐年間盛行讖緯巫術外,主要還是基於政治上的不安,朝中大臣甚至包括當年相當賞識狄青的名臣韓琦,普遍擔憂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奪皇位。這種擔憂正是宋代重文輕武的必然結果。
對種種關於狄青的傳言,仁宗雖然並非全信,群臣對狄青的攻擊和猜測,仁宗也一直有所保留,但他畢竟不能無動於衷,因為這些終究都直接關係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終於,至和三年(1056),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極度的矛盾中,在朝野輿論的巨大壓力下做出了無奈的決定,罷狄青樞密使,出外知陳州。據說,狄青將行時,對旁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今去此州狄青必爛死。”這表明,狄青似已預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識到陳州之行定然不會給自己帶來平安。
第二年,狄青因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暴病死於陳州,年僅50歲。仁宗得知,悲痛萬分,贈官中書令,並親自題其碑曰“旌忠元勳”。狄青死後得到如此高的榮譽和禮遇,這是仁宗對一代名將的最後交待,更是他內心無限愧疚的流露。
回覆列表
宋史上沒有寫狄青是遭人陷害致死,只是說歐陽修怕別人彈劾狄青(在狄青以前宋朝沒有武官做樞密使的先例,宋朝的御史雖然官職不是很大,但權力很大,而且御史彈劾官員,皇帝都是要聽的),為了保護狄青,建議將狄青調到外地去做官,後病死,不知這被陷害而死的說法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