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籃球人生殿堂

    雖然都是唯心主義一元論思維,相比之下,陽明心學靠譜些。

    陽明心學可概括為,世界觀為心外無物,世間本無善惡,萬物由心念而生,價值觀為,即使人為生髮出善惡,也得知其白,守其黑,知行合一。可以說,雜糅著禪宗真道,能夠讓人類社會迴歸到上德社會。沒說的,這絕對推動了人們精神文明的發展,也推動了物質文明的發展。

    而陳朱理學簡直就是不要臉的胡說一通,而且矛盾不堪,擺明是奴才一樣,為皇權服務的。

    陳朱認為,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萬事萬物各有理。物、人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為理;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為

    程朱理學把理等同於道,但目的就是讓人們維護人為等級制度的禮罷了,即使一個人的修養再好,也只能到仁這個層次,而且是(下仁)。如果這樣的話,這是大大的遠離了無為的天道。天道所衍化的德仁,義的屬性是沒有任何目的的,是上德、上仁、上信、上義。禮這玩意是人為產生的,乃忠信之薄,亂之首也。

    就是因為人為產生禮,人們這才產生不平衡的心理,憑什麼有些人擁有特殊權力,憑什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人心裡不平衡當然要發洩了,諸侯爭奪土地,士大夫爭奪權力,百姓爭奪地位,奴隸大嚷一聲,我受不了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是進行起義。最終天下大亂不止,你打我,我打你,撕廝殺殺民不聊生。

    即使獲得短暫統一和平了些,統治者又是搞出禮這一套,而且非要人遵守這等級制度的禮,如果不遵守,就攘臂而扔之了,喋喋不休的罵你一頓沒得商量。老百姓忍了忍,當忍無可忍時,又是揭竿而起,社會又迴圈動亂了。古代統治者對禮絕對是上癮的,當看到有人失禮,就會和潑婦一般怒髮衝冠地大罵人,不累嗎?請問這時他們的修養何在??禮這玩意要是真的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的話,天下就不會動不動改朝換代了。大道明明就在那裡,幹嘛捨本求末呢?

    特別是那不要臉的滅人慾,既然陳朱肯定了人、物都有自己的理。也就是本源的天理,也為天道。出發點是好的,卻是要人達到遵守禮的境界。人為的禮明明是忠信之薄亂之首也,這麼做,豈不是說不但沒有撥亂反正,人類社會還得繼續迴圈的亂下去麼。

    朱熹何許人也?他這位大儒都做不到遵守禮,就他那美名遠揚亂倫的家庭,還想讓老百姓遵禮,豈不可笑。

  • 2 # 魯中居士

    只要讀一遍《中國哲學史》就不難看到清晰的中國思想發展脈絡,沒有"理學"就不會有"心學",沒有"理學"和"心學"的奠基,也不會有清代的(不同於漢代的)經學,訓詁學。它們之間是秉承與發揚的遞進關係。誰也不是憑空產生的。我個人透過對百餘年社會現象研究,體會是:離開了訓詁學做基礎,所有的學問都成了沙灘地上的壯麗樓閣!

  • 3 # 雲端美

    程朱理學最有代表性

    最被詬病的學說是——

    存天理滅人慾

    消滅人的慾望

    天理才能有存在的空間;

    但人的慾望是人性

    試圖改變人性

    實現某種理性就是烏托邦

    朱熹教育別人這樣做

    可自己年紀一大把還在收納小妾

    被大家恥笑!

    王陽明從知行合一開始切入

    把理(聖人的教誨)和生活工作結合起來

    不要把理當做科舉的工具

    也不要把理當做談資(滿嘴仁義道德)

    要按照聖人的教誨去做;

    他認為“心即理”

    理在每個人的心中

    為什麼人們不能切身感受到理?

    認識不足!

    因此要格物致知

    要致良知

    從事中磨練

    靜中體悟。

    無論程朱理學

    還是陽明心學

    都深深地受到了佛教的影響

    滅人慾需要修到阿那含。

    中國秦製出現

    思想就枯竭了。

    沒有思想能力的民族

    才會被百分之一的外敵擊敗。

    振興中華就是要振興思想能力

    拿諾貝爾獎要成為常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與初三叛逆男孩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