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首先我不知道你說的大資料時代的前提是什麼意思?再一個來說,能夠代表我們中國先進養豬業的公司也有很多個,例如大北農,正大等。看看他們是如何養豬的,我們就知道在這個時代,當下應該怎樣養豬了。畢竟現在如果你想白手起家,想超越他們那基本上是一個不可能的問題。況且這些大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有自己的疫苗研發團隊銷售中心,飼料加工以及產品細加工,等。如果自己可以做到這些,也相當於在大資料時代下,做好養豬了。在我們國內養豬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三個①生產水平較低:其實真正出名的或者是做到先進水平的企業也就那個幾個,真正多的還是散養戶他們倆生產水平比較低。②標準化和安全性有待提高:雖然養豬業有一系列的養豬業系列標準,但是在監管和審查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③獸醫和環境保護:我們提倡的是綠色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只是在北上廣或者一些其他地方實現了,其他的地方也面臨著這些問題。在2015年的時候,人均每年38.53kg,共558.71億kg,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營養搭配的要求,牛肉,羊肉等一些方面也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在國內的一些政策的要求下,我們國家的養豬眼正在往這些方面發展。①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以目前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以後肯定是要結合農牧結合養豬,以農養牧,以牧促農②合理規範佈局,發揮區域優勢:這個在某些地方已經實現了,不僅僅在北上廣這些地區設立的有禁養區,在其他的地方設立的也有。③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化經營發展戰略:總之一句話,就是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總的目前來說,我國面臨的就是這些。

  • 2 # 洞察三農永珍

    問題:大資料時代,如何實現精準養豬?

    近幾年,隨著我國4G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光纖網路等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已經進入了“大資料”時代,世界也成了“地球村”。所謂的大資料是指在網際網路上運營生成和累積的海量資料,這些資料非常龐大,已經不能用T來衡量了!

    大資料的精髓在於全部是真實的資料,不是隨機取樣;是大體方向,而不是精確制導;是相關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

    這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如何和我們的傳統養豬行業連結呢?在網際網路+的浪潮下,養豬行業也需要由傳統的養殖向資訊化、精準化養殖轉變,而在養殖中獲得的大資料則會成為養殖企業未來競爭的核心。

    大資料環境下的精準養豬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一是規模化養豬場的各種資料資訊採集是基礎。在資訊化養豬場,繁殖管理、自動飼餵、自動發情監測、疫病監測等資訊,透過網際網路和技術平臺適時反饋,讓生成的大資料告知養豬場的管理者每一天豬場的運營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需要對哪些方面及時做出調整。二是養豬場生產的大資料的綜合分析是關鍵。利用相關平臺獲得的大資料,讓我們可以判定豬肉品質是否達標、育肥豬的營養狀況是否跟上等等,讓養豬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動態管理,達到高產、優產、高效的目的。三是及時收集來自消費端、運營、飼料企業等各個環節的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深度挖掘、分析,可以大體預知未來豬肉的消費趨勢、飼料需求,進而判斷出需要在那個時間段養殖多少頭豬,養什麼品種的豬,用什麼飼料等等。未來在養豬行業裡,大資料將充分釋放科技紅利,幫助豬場管理者更科學高效的養好豬。

  • 3 # 山野50

    現在是個資訊時代,也是個大資料時代。比如國家一年產多少糧食,生產多少鋼材等等,都用資料表現出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大資料來實現精準養豬,即保證了老百姓對豬肉的正常需求量,也能保證生豬價格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也就是說不但能讓養豬人掙錢,也能夠讓消費者認可的肉價。這就需要為養豬人提供一些精準數字,然後讓養豬人自己參考,養多少豬。

    首先要讓養豬人知道中國一年需要多少豬肉。需要多少頭能繁母豬,一頭母豬一年能為市場提供多少頭商品豬。一年需要多少頭育肥豬,每頭出欄豬的體重是多少。生豬存欄量以及出欄豬體重,每月都要釋出。只有提供了精準數字,才能有精準的養豬資料。

    其實能夠為養豬人提供一些精準數字是很難的。比如2016年1月份農業部發布的能繁母豬數量為3780萬頭。並且從16年能繁母豬數量一直下降到現在。養豬人都知道2017年的出欄豬數量是16年母豬決定的。根據農業部發布的2017年一頭母豬為市場提供16頭商品豬。那麼2017年最多出欄豬數量是3780✘16=6.043億頭。而統計局所統計的2017年出欄豬數量是6.886億頭。比上一年增加0.5%。這兩個數字相差近8400萬頭豬。差距太大。根據2017年生豬價格比上一年下降了20%這個實際情況,可以認為統計局的數字是比較靠譜的。如此而看農業部的母豬數量和msy 的數量其中一個有誤。希望搞數字統計工作人員要細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城市停電一小時,將會損失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