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想做個穿越者

    關於鮮卑的起源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致的看法。目前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是鮮卑的族源乃東胡,支撐這個觀點的歷史依據如下:東漢時期,應奉上書漢桓帝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東漢服虔則雲:“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山戎,蓋今鮮卑。”胡廣亦云:“鮮卑,東胡別種。”另外,晉代王沈《魏書》、司馬彪《續漢書》等都說明鮮卑與東胡有密切的淵源關係,鮮卑族是在東胡部落聯盟被匈奴擊破後被分離出來的。

    秦漢以來,鮮卑民族是影響中華文明程序最為持久的北方遊牧民族。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族政權為數最多,持續最久。分別為慕容氏的前燕、後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禿髮氏的南涼,吐谷渾氏的吐谷渾國,拓跋氏的代國、北魏、東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鮮卑化的高氏北齊,先後持續近三個世紀。宇文鮮卑“別種”契丹族遼國持續近二個世紀,亡於女真族金國後進而西遷建立西遼國,直至被蒙古汗國所滅,又持續近一個世紀。北宋至清,有拓跋鮮卑支裔党項羌拓跋部的西夏國,持續近二個世紀。自十六國以來影響中華文明程序約千年之久。

    鮮卑民族主要活躍於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的政治舞臺。而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大轉型時期,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歷史。民族大遷徙、大融合和社會大轉軌是魏晉南北朝歷史的主旋律。胡漢民族的共同性日漸增多,差別性日漸減少,一步步水乳交融般地融為一體了。對漢民族的根祖認同,為北方各民族趨同於漢民族文化而走向漢化提供了歷史根由。於是,在當時社會現實的驅動下,北方各民族相繼步入了漢民族的封建化道路。

    在這方面,鮮卑民族最具典型意義,尤其是鮮卑拓跋氏。特別是北魏太和年間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漢化改制”,其不朽功業在於把胡人的“漢化”程序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使之法制化、定型化、常規化和普及化,從而把胡漢民族的大融合推向了全新的歷史階段,已經為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中華大一統的重建直接鋪墊了基石。

    隋唐時期的漢民族便是在胡漢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尤其是胡漢通婚造成民族血統混合的基礎上經過重構而變更面貌的新漢族。據民族史學家王桐齡先生在《中國民族史》一書中考證,隋唐時期的漢民族主要是以漢族為父系,鮮卑為母系的新漢族,如隋煬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的母親都出自拓跋鮮卑的獨孤氏(唐太宗的母親是漢族) 唐太宗長孫皇后是胡漢混血,有一半漢族血統和一半鮮卑血統,唐高宗李治身上擁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四分之三是漢族血統,唐高宗身上流的大部分都是漢族血脈。 隋唐皇室便是以胡漢混雜的血統而統一中華的,並且胡漢血統混合更大量地在於下層民眾。所以,隋唐時期的漢人或號為“唐人”的漢人,已不是魏晉以前漢人血統的簡單延續,而是胡漢血統混合的民族共同體。這個民族共同體構成的隋唐社會,衝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現出生動的多元化局面。隋唐王朝朝氣蓬勃、活力迸發的磅礴氣度,隋唐文化海納百川、相容幷包的開放態勢,在中華文明史上譜寫光彩奪目的篇章

    拓跋鮮卑也是漢化最徹底的少數民族之一,史書記載鮮卑為匈奴冒頓單于所擊敗的東胡分支,同源為烏桓人,實際古墓發掘證實鮮卑一脈拓跋鮮卑起源於嘎仙洞,出土文物為原始氏族社會末期,頭骨復原顯示高顱骨方臉,與匈奴人同為蒙古人種之北亞分支,不過一個是遊牧文明,一個是漁獵文明。在北魏孝文帝時代,實行漢化,並改漢姓,逐漸融入漢族之中。

    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北方崛起的一個遊牧民族,鮮卑語屬阿爾泰語系,文獻記載,鮮卑人是“黃頭白虜”,即黃頭髮白面板,和漢人不是一條路的。但是鮮卑和其他四胡不一樣,他們奉南渡的晉政權為正朔,仰慕漢文化,他們統一其他四胡後,先把四胡鮮卑化,然後統一推行漢化。

    今天東北和新疆的錫伯族也被認為是一部分沒有遷入中原的鮮卑族後裔,而錫伯族的族名和鮮卑都有可能是同一個詞。而且不僅如此,現在的西伯利亞,有些歷史學家也認為得名於鮮卑的族名,也就是說西伯利亞其實可能可以翻譯成鮮卑利亞。所以鮮卑在現在基本上是漢族的一部分,另外土族和錫伯族應該也可以算鮮卑的後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AG超玩會降級了,你還會看KPL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