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香識電影

    確實,自從侯寶林、馬三立相繼去世後,相聲藝術就開始再一次陷入了低迷的狀態。

    其實自從解放後,相聲就開始衰落了,它能堅持到90年代中期,完全是靠馬三立和侯寶林兩大派系的維持。雖然其中不乏有姜昆、馮鞏等人也風光過一段時間,但隨著小品等多種娛樂風格的藝術出現,網際網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相聲終於走到了最低谷。

    馮鞏內心對相聲還是有留戀的,奈何生活所迫,同時相聲表演並不能為他帶來理想的收入,所以他轉行去了小品界,成為了春晚的釘子戶。同樣從相聲行業轉行到小品的還有大兵、鞏漢林等演員。黃宏雖然算不上相聲演員,但他可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相聲師父——馬季。

    相聲演員的轉行不但使相聲行業的人才逐漸凋零,傳承即將出現斷層,同時他們也為小品藝術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此時,仍然堅持說相聲的演員寥寥無幾,而郭德綱就是其中一位。眾所周知,郭德綱前期的相聲事業萎靡不振,德雲社到了到了差點關門的境地,那他為什麼不去轉戰小品界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沒門路。

    侯耀文在世的時候,還能為他提供幫助,那個時候郭德綱還是有一點名氣的。可是隨著侯耀文過世,侯耀華爭遺產的風波,導致郭德綱頓時孤立無援,基本沒有幾個人願意站在他這邊。他就算有意去演小品,那也找不到門路。所以說,他當時只能選擇堅持,可以說如今擁有的一切,都是被當時的現狀給逼出來的。

    2.沒天賦。

    為什麼這麼說呢?喜歡郭德綱的朋友應該都瞭解,郭德綱在說相聲上算是很有天賦,他最擅長的就是動嘴皮子,可要是談到表演,那就不盡人意了。相聲與小品畢竟是兩個不同風格的藝術,他要是去演小品,可能現在還是默默無名的一個演員吧。

    3.真心喜歡相聲,不忘師恩。

    侯耀文當年力排眾議,扶持起了郭德綱,是郭德綱僅有的,且最大的靠山。他心裡明白,侯耀文當年選擇支援他是承擔了多少質疑與非議,侯耀文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相聲藝術不要滅亡。所以郭德綱的堅持,除了是自己真心喜歡相聲外,還是想完成恩師的遺願。

    以上之詞僅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 2 # 閒白社

    相聲不景氣的時候郭德綱其實也沒有在說相聲,他有一陣子一直在唱戲,在天津時候也自己花錢組過班社,不過不是相聲社,而且梆子社,因為這個梆子社,把自己拖垮了,甚至離婚了。

    郭德綱剛到北京的時候也不是馬上就開始說相聲了,他在蒲黃榆那裡跟著一個戲班搭班唱戲。

    因為偶然之間看到王玥波等一些北京孩子在說相聲,跟著一起玩票,也不為掙錢就那麼說著。

    從那開始,老郭才越來越堅持走“小劇場”路線。慢慢籠絡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相聲朋友,開始搞北京相聲大會。

    郭德綱除了德雲社之外,還有一個論壇,叫做“相聲公社”,就是現在的德雲社官網,過去這個網址是個論壇,而且這個論壇還孵化出一個“天樂票房”。

    愛相聲的人還很多,讓老郭捨不得啊。

    賣票說相聲這條路走出來了,得到了觀眾的支援,郭德綱自然更不會去演小品了。

  • 3 # 伯德小姐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記初期相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持續走下坡路,許多相聲圈裡的名角紛紛投入到小品演員的行列,如侯耀文、牛群、馮鞏、黃宏、鞏漢林、範偉這些幽默大師憑深厚的喜劇功底,在小品領域也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華,給廣大觀眾奉獻了無數的經典小品佳作。可那個這時期是郭德綱事業的爬坡階段,1995年他22歲獨闖北京,備受白眼打壓排擠,能有塊供他說相聲一尺舞臺己是他最大的奢望,1996年成立德雲社,他更是心無旁騖一心痴迷於相聲的創作中,為飯碗發愁,儘管那時他實力不凡,仍不被相聲界同行接納,直至2004拜師候耀文才有了師承名份,總算在相聲界站穩了腳跟,可是好景不長,2007年恩師去世他失去了靠山,同時與候耀華關係鬧僵,2010年德雲社又遭封殺,直到2011年以後郭德綱才真正把德雲社帶出低谷,做大做強。上文提到的幾位著名相聲演員轉投小品舞臺,時間基本集中於九十年代後央視舞臺,可郭德綱的表演風格和作品內容一直被主流界詬病,所以他無緣登上央視小品舞臺,最近幾年他各地商演、海外演出,收徒、拍電影,做綜藝、主持選秀節目等等,他分身乏術,沒有精力再去創作小品了,同時舞臺上表演小品不是他的強項,他不會揚短避長,給人留下笑柄。無論相聲以後會怎樣發展,郭德綱一定會不離不棄,自始至終愛相聲,繼承和發展相聲這門傳統藝術。

  • 4 # 使用者66054031255

    郭德綱不務正業的地方太多了,水軍天天吹他這比哪個專業的好,那比哪個專業的強,好象離開了郭德綱中國就沒有曲藝行業了。

  • 5 # 蘆世哲

    相聲藝術是一門傳統文化,雖然它只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但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娛樂瑰寶以及獨特的表演方式,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一代一代的相聲人把這種最初的地方喜劇形式透過發揚光大逐漸跨越到大江南北,成為家喻戶曉的說唱藝術!

    相聲作為一個劇種,能代代傳承並不褪色,靠的是相聲人不斷地給它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其永葆青春!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新劇種小品的衝擊下,相聲的地位逐漸被小品取代,其中不乏有鑽藝術空子的投機者,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被譽為相聲新秀的馮鞏。這個相聲界的新秀,在相聲處於低谷的時候沒有給相聲注入新的活力,反而以一個背叛者的角色投入到小品的懷抱,讓人唏噓讓人憂!

    值得慶幸的是,相聲人郭德綱不負眾望讓相聲起死回生重新倚立在喜劇舞臺的寶座上!更有許多相聲新秀在傳統相聲的基礎上給相聲注入了新的內涵!由此不難看出,任何形式的劇種和表演形式,只要緊隨時代的步伐,貼近群眾的生活,以通俗易懂接地氣展現給觀眾,永遠都會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併發揚傳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國足還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