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腦洞外星人

    作為古代版的“高考”,科舉競爭比今天高考競爭更為激烈。高考更多是與本省同年考生競爭。而科舉每三年一次,每次又有固定名額。

    越到考試的後面階段,越要跟全國精銳交鋒。當然,科舉在隋唐設立時,並非佔據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直到宋朝時,殿試成為定製,由皇帝親自選拔人才。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在皇帝至高無上的年代裡,這代表了極高的榮耀和肯定。一時間,過去想走捷徑的王公子弟,也想透過科舉證明自己。

    整個社會都被動員起來。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連越南、日本、朝鮮,也採用科舉選拔。

    而且,這套制度在明、清時,越加完善。當時一個讀書人要經過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道程式。每經歷一道程式,都異常艱難。一個人如果能在科舉上熬到殿試這一層,無論結果如何,都已經非常了不起。

    而殿試這道程式,也可以說是科舉的終點。因為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會機會直接獲得官職。

    對於考生來說,他們知道自己科舉成績後,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根據自己的考試成績,做出不同情況的安排。跟科舉前幾項考試選拔不同。

    殿試並不實行淘汰,只是作為排名。這是從北宋開始推行的制度。所以,只要考生參加殿試,就可以獲得進士身份。

    進士當中,如果按照明、清時科舉制度成熟後的規定,參加殿試後的進士會被分為“三甲”。一甲是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名額固定。二甲是賜“進士出身”。三甲是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出身的進士,就有資格直接入翰林院,擔任修撰、編修的職位。一般情況下,只有狀元可以擔任修撰,這個職位主要是負責編修本朝的歷史,記載皇帝言行實錄,給皇帝講課,草擬相當典禮的草稿。翰林院編修,主要是負責給皇帝起草詔書、講課、編修史書等日常事務。

    這兩個官職雖然級別不高,編修正七品,修撰從六品,但是一甲出身的官員,可以直接獲得,無需其他程式。而且,翰林院素來是朝廷養材儲望的地方。很多中樞大臣、封疆大吏,都是從翰林院培養出來。

    後面的這些進士中,獲得“傳臚”身份,也可直接入翰林院。在不同時期,傳臚的錄取資格不同。明朝把二甲、三甲第一名,都列為“傳臚”。清朝只把二甲第一名列為“傳臚”。不過,傳臚只能獲得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相比一甲,還是低了一些。

    至於其他進士,他們如果想入翰林院,就要參加朝考。這個時候,他們把需要資料向禮部呈交,由禮部集結完畢後,交到翰林院掌院學士手中,然後到保和殿參加考試。

    這個考試雖然只是小測,但還是非常嚴格的。主要擔心考生之前發揮不好,導致名次較低。儘量把那些真正優質的人才,可以挑選上來。

    這個時候,如果透過朝考的考核要求,就可以被選入翰林院。他們這些人,還不能直接獲得翰林院職位,而是以庶吉士的身份,繼續學習。

    等到學習情況差不多的話,再考核一次。名次較低的,學習不透過,就會被送到六部、地方基層任職磨礪。其餘透過考核,獲得翰林院官職的人,就繼續深造,等待將來朝廷重用。

    所以,對於一甲、二甲的考生來說,雖然獲得進士身份,但仍然不可鬆懈,而要繼續學習,努力奮鬥,將來才會機會走得更遠。

    而且即便考得不好,也不要灰心氣餒。畢竟在過去歷史上,狀元也未必最後能取得多大成就。他們只是成功機會的機率大一些,但並不代表最終的結果。只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奮鬥,不要讓自己後悔,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好考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