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腦洞外星人
-
2 # 西域鷹眼
每朝每代都有封侯拜爵的規矩,但是朝代不同,標準卻也不同。而到明一朝,在爵位等級的設定、封爵條件等方面與之前的唐宋金元都有不同。在明朝王爵的位置只封給皇室宗室,封給大臣及幕僚的只有公、候、伯三等。
在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封爵制度基本沿用元朝的舊方法,封了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為國公。知道明朝建國之後新的封爵制度才逐步制定,開始使用丹書鐵券做為賞賜。
定“五等勳爵”:爵:正一品,國公、郡公;從一品,郡候;正、從二品,郡伯;正、從三品,縣伯;正、從四品,縣子正;正、從五品,縣男。——《明實錄》以上的五等爵裡面,除了沒有王、其他的設定跟金朝和元朝舊的制度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這五等爵是隻有對社稷有軍功的人才能分封,其中的子和男兩個爵位一直沒有人受封。而且明朝開國之始,有功勞的武將有很多,多數都封為前三等爵位,並都賜予了丹書鐵券。但是流爵卻得不到丹書鐵券,比如說徐達麾下的薛顯就是隻封了候而沒有賜給丹書鐵券。他就是所謂的流候,是因為他在攻取山陝時,最後被謫南海,將他的俸祿分為三份,一份用來贍養薛顯所殺的一千多戶,另一部分用來供養他的妻子老母,還有一份自己花。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公候是沒有食邑的,只是一個尊貴的身份。在洪武年間的時候文官再沒有得到封爵,而伯爵的規格也被提高,子男被廢除。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在漢末及魏晉時職位和爵位是並列的,爵位就是職位品級的額外封賞,明朝初期也是這樣的,如徐達為中書省右丞相、魏國公,朱能為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等。直到宣德年間,武官分封了爵位就沒有了都督這樣的武職。
但是,軍功封爵的原則在制定之初就遭到了破壞,到明朝後期卻又變成了武職難以分封,一個是朝廷對勳臣的任用逐漸加以限制,另一個是武官的地位日益低下,難得封爵。
在封建社會里,一切制度和國策,都是為了鞏固皇權服務的。
中國歷史上,封官賜爵是非常普遍的做法。透過這種做法,帝王可以凝聚人心。不過,在過去,爵位跟官職有很大不同。官職更多是代表實權,爵位則是地位和待遇。
而且,在規制中,爵位往往屬於超品級,也就是高於一般官制規定的級別。明朝也是如此。在沒有正式建國以前,朱元璋就開始給眾人分封爵位。
當時那種情況下,適當分封爵位,可以幫助朱元璋帶領團隊繼續闖過難關。而明朝後來推行的這套封爵制度,雖然經過各種調整,但也是以這裡為開始,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規例。
在這套規例內,能夠有機會被分封爵位的,名額極其有限。確切的說,只有擁有宗室、功臣、外戚三種身份的人,可以獲得分封爵位的機會。
在這三種不同型別的爵位中,待遇最高的,其實還是宗室,也就是皇族。宗室待遇高,最早也是從朱元璋時期確立下來的。
朱元璋當皇帝以前,經過過一段非常悽慘的生活。他的父母兄弟早亡,可以依靠的親人不多。很大程度上,這導致了朱元璋後來對宗室的厚待。
當然,另一點也是因為,在朱元璋心目中,宗室地位的提高,有助於鞏固朱姓江山的天下。
為此,朱元璋還留下了很多家法規定,如《昭鑑錄》、《永鑑錄》、《皇明祖訓》等明文條例,告訴後世皇帝,要善待宗室。
明朝的時候,宗室爵位被分為八等。除了被立為皇儲的皇子外,其餘皇子,一律分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又可以承襲爵位。其餘庶子,則被封為郡王。
等到郡王以後,除了嫡長子繼續承襲爵位以外。其餘幾個兒子的後代,爵位都會依次降低。降低順序以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為次序,代代遞減。
在具體待遇上,明朝對宗室的待遇極高。以親王為例。朱元璋時期,親王除了可以獲得封地外,還能夠掌握兵權。雖然不過問地方政事,卻可以指揮封地附近軍隊。這個就非常厲害了。
雖然朱元璋以後,藩王權力被削減,不再掌握兵權。但是他們依然掌握封地。在封地內,親王地位極高。他們可以修建豪華的王府。王府內有專門的官吏、護衛和宮人,數量極多。
而且,他們還可以當地民眾從事各種勞役。各級官員,如果到親王封地後,也必須親自去拜見。除了親王外,其餘宗室待遇也不算差。這些宗室爵位待遇極好。
明朝規例,不讓宗室從事士兵、農、工、商的行業。他們不受律法約束,只受王府管轄。即便犯了罪,也只是削爵稱為庶民。但是,這些人依然可以得到朝廷發放的口糧。
有了爵位,便會想辦法凸顯爵位的不同。利用服飾做文章,就是其中一種辦法。明朝時,服飾紋飾中,地位最高的,應當是龍紋。
這種紋飾,除了皇帝以外,親王、郡王、世子都可以使用。當然,他們使用的龍紋,在形態上,跟天子有所不同。
在宗室以下,便是功臣待遇較好。因為功臣在獲得爵位後,基本都可以獲得重要職位。不過,明朝的時候,對功臣的分封,其實並不算優待。
尤其是文臣。明朝以武力奠定基業,建國初期,極為崇尚武力。朱元璋把功臣爵位定為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
只有軍功夠大,才可以封為公、侯的爵位。在分封時,武將因為有襲替制度的存在。所以,最低封為侯爵,方便世襲。文官因為軍功的存在,想要獲得高階爵位,極為困難。公、侯的爵位,只有少數人有機會獲得。
子爵、男爵則是長期空置,後來被逐漸廢除。所以,明朝功臣爵位就形成公、侯、伯三種爵位並存的情況。不過,到明朝中後期,因為伯爵規格的提高,武將大多隻封伯爵。而文官的爵位,也基本到伯爵為止。
除了宗室、功臣以外,外戚也可以獲得封爵。外戚就是帝王母親或妻子的孃家。明朝時,皇后嬪妃大多選自平民良家。所以,當時的外戚,地位大多不高,沒有什麼爵位。而皇帝常會以封爵的方式,提高外戚的地位,以示恩寵。
至於分封爵位的高低,以及是否授予外戚實權,全憑皇帝的意見。這樣才能體現出“恩由上出”,表達皇帝的恩典。至於其他兩種爵位,也是同樣如此,都需要皇帝最後點頭同意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