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分鐘神思漫遊

    這個問題,王國維先生在《殷商制度論》中有個比較清楚的解釋。他說:“蓋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爭。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以天,爭乃不生。”

    什麼意思呢?小農經濟下,不折騰是最好的選擇,競爭不是個好的選項。怎麼做到不爭?大家想來想去,只有天命這東西,非人力所能為,爭議比較少一點。一件事,只要是天定,就人人服氣。為什麼一定要老大繼承皇位,就不能搞個擇優錄取嗎?不能。誰是老大生來命定,誰更優秀後天努力。命定的無法改變,努力的就可以爭取。而只要允許爭,就一定會有人爭。爭小東西就算了,如果是爭天下,那就不知道多少人要家破人亡。‘民將無時或息也’——老百姓就別想有安生日子了!

    所以你說古人智慧也罷、偷懶也罷,反正他們就是用這樣一種取消問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2 # 愛飛心碎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而嫡長子繼承製的意思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翻譯過來就是有嫡子,立嫡長子。沒嫡子,立身份最尊貴的那位。而判斷身份尊貴依據就是看孩子他孃的地位。所以歸根結底其實就是誰的身份尊貴,誰的勢力大,誰強誰就是老大!

    其次是嫡長子繼承製的發展歷史。

    嫡長子繼承製源起於奴隸社會的夏商時期,在商朝時就有了"父死子繼"的說法,後西周初期制定禮法正式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其中不僅包括天子的繼承,還有諸侯、卿大夫、貴族等階級的財產皆有嫡長子繼承。也就是說嫡長子繼承製並不僅僅只對王位傳承有效,還包含各個階層的爵位甚至財產繼承,其實這種制度也是周朝制定禮儀綱紀的一種產物。

    到漢朝之後,這一制度又進一步加強鞏固,在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訓,以及採納了西周春秋禮法上,西漢初期便以明文規定非嫡長子不可繼承王位、封爵,否則便會受到處罰。這一舉措無疑加深了人們對於嫡長子繼承製度的認可。在晉隋時期,律法嚴明規定爵位財產等須由嫡長子合法繼承。後續朝代中更是將這一制度逐漸演化成為巔峰。

    無論是立長還是立賢其實都是一種繼承製度,繼承之所以要形成制度是為了權利平穩的交接,換言之任何一種繼承製度都是為了權力的平穩交接。那為什麼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採用最多的呢?

    這裡就要說嫡長子繼承製的優點有哪些:

    1、嫡長子的自然條件。

    嫡長子顧名思義就是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在中國古代的物質條件和醫療條件下,父母生下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在人的身體條件最好的時候,那麼從生物學上說第一個孩子應該是最健康的,當然這個不是絕對,只是普遍認同而已!

    另外,成年的大兒子,在成長過程中能更早的接觸政治,輔佐父親的工作。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論南征北戰的經驗應該是最多的,論功勞也是最大的。

    一般一個家庭裡都是長子更早的成長並承擔起幫助父母照顧其他弟妹的責任,所以按照一般規律,長子是有先天優勢的,無論生理條件還是社會塑造。

    2、嫡長子的政治優勢

    嫡長子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那麼皇帝的正妻一般情況下就是皇后,能夠成為皇帝的正妻,不是和皇帝同甘共苦共打江山(比如朱元璋的老婆馬皇后),就是家庭背景深厚為皇帝的穩固地位增添砝碼的,比如魏元帝嫡後蒙美姣。那麼皇后地位高,其長子地位不會低,在皇室鬥爭中,子憑母貴才是王道,所以嫡長子先天已經是地位尊貴之人。

    也正是因為子憑母貴,嫡長子從出生就獲得很多資源,如果正常發展起來,肯定到後面會積攢更多的政治資源。

    3、嫡長子繼承製是客觀存在的無可更改的標準

    嫡長子就是正妻的大兒子,這個客觀事實是沒辦法被人為更改的。德行、才華、功過等等的差別都是主觀判斷,除非極度懸殊,否則在重大的利益面前,誰願意在對手面前甘拜下風?

    但是,嫡庶、長幼之別則是客觀存在的差別,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不管願不願意,誰都不得不承認。

    所以,嫡長子繼承製的獨特優勢在於提供了一個客觀的、中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繼承過程中的紛爭,維護穩定。相反無論是賢德也好,有為也罷,這都有主觀臆斷在裡面,加上上一代皇帝還有個好惡偏愛,不一定真的以誰賢德誰當皇帝。

    所以以上幾點就說明題主問題,為什麼古代有的朝代在進行嫡長子繼承製時,會嫡長不嫡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喜歡鬧小情緒,這是一種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