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嶽風輕雲淡
-
2 # 中國人看傳聞
地震後因壓力的變化,主要是電子的負震盪導致大氣層中產生了雷電雲的集聚而產生了降雨,橫縱波的上下轉移使得地磁場在地震時段的粒子漫射,還有粉塵粒子的擴散而發生爆炸極限,而地磁系統的自我導正即潤溼,有時溫和而大震後多數是天空如裂,大雨傾盆,這就好象給人們創傷的心又添點哭泣的場效,最後陽光普照時也就是預防瘟役之時。多一點熱愛地球少一點天災人禍。
-
3 # 科學重口味
回顧中國歷史上的兩次大地震,確實有“震後容易下雨”的現象存在。如1966年邢臺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4年昭通大地震、2017年九寨溝地震,這些大地震之後都出現了降雨的情況。
電影《唐山大地震》雨中劇照。對此,有的解釋是這樣的:
首先,地震中房屋倒塌、山體滑坡等會產生大量的塵埃,從而讓空氣中的凝結核增多;
其次,地震是一種能量的釋放,這種能量會將地面的暖溼空氣推升,促進水汽的冷凝;
第三,地震導致地表熱量增加,促進了地表水分的蒸發,從而增加了空氣的溼度。
看似很有道理的解釋,但實際上還是有不少漏洞的。
首先,歷史上很多較大的地震,震後都沒有出現降雨的情況,如:
1973年四川爐霍7.6級地震後------震後7天無降雨;
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地震------震後7天基本無降水(微量小雨);
2010年,玉樹7.1級地震------震後6天無降雨。
降雨本來就是一個偶然性的時間,唐山地震時正處於雨季;昭通、汶川、九寨溝本身就是降雨頻繁的地區。
地震雖然釋放的能量巨大,但是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十秒鐘,想靠一個地震就能改變一個地區的氣候,這是不太可能的。
降水需要凝結核、水汽飽和、空氣冷凝,這是降水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目前也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地震的能量釋放會對整個地區的大氣情況造成擾動。
震前震後天氣現象往往會被過度詮釋。人類自古就有觀天象定福禍的傳統,大災之後,各種天氣現象往往會被人放大解釋,這是一種先驗的認知,就像一個人如果被認定為壞蛋,那他做的所有的事就都變味了一樣。
回覆列表
我不認為地震與降水有什必然聯絡。現在還沒辦法證明地震與降水有因果關係。一個地震要孕育數十年至數百年以上,而降水性天氣變化約在七至十天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