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體洪
-
2 # 國平軍史
抗戰時期,日軍步兵手中最主要的兩把槍械就是6.5毫米的三八式步槍,以及7.7毫米的九九式步槍,但知道九九式步槍的中國人並不多,而三八式步槍因為“三八大蓋”的俗稱而名聞遐邇。
於是,三八大蓋成了二戰時日本軍隊的象徵,如同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成了美國大兵的標配一般。
三八式步槍的前身是三十年式步兵銃,而三十年式步兵銃的前身是德國毛瑟1871步槍,日本於1897年進行仿製,由於毛瑟1871步槍發射7.92毫米大威力步槍彈,導致後坐力過大,不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
因此,日本人就將步槍口徑改成了6.5毫米,此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節省了黃銅的原材料,這對資源卻乏的島國日本特別有意義。
三十年式步兵銃,參與了遼東半島的日俄戰爭,因為東北風沙較大,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步槍操作不良,出現卡殼現象,只能拆卸後保養;另外,此槍撞針又很容易擊斷,這些都是三十年式步兵銃存在的主要缺陷。
為提高三十年式步兵銃的戰鬥力,降低使用中出現的故障,槍械師南部麒次郎對槍機重新進行了簡化,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
改良後,的十年式步兵銃,被重新命名為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式,隨即三八年式步槍成了日本陸軍的制式步槍,一直使用到1945年下半年日軍戰敗,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三八式步槍結實耐用,且射擊的精確度較高,由於槍身較毛瑟原型槍加長,再加上30式軍刺,長度高達1.67米,因此非常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軍人拼刺刀,致日軍步兵的拼刺技術獨步天下,鮮有強勁的對手。
-
3 # 幸運老辣椒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該槍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槍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一型制式軍用步槍。由於時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為“三八式”。三八式步槍與三十年式步槍兩者在外觀上最顯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機匣上方增設了一個“∩”形的防塵蓋,這個防塵蓋可隨槍機前後滑動,當槍機呈關閉狀態時,這個大大的防塵蓋將整個機匣完全蓋住,可有效防止沙塵進入機匣之內。由此,我們在同日軍作戰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就根據該槍的特點給它起了一個外號——“三八大蓋”。
另外再多說一句,我抗日軍民還根據當時的日軍制式手槍——南部十四式手槍的槍套的翻蓋部分很大,而且外形是個光滑的圓形,很有些像王八殼。起了一個更貼切的外號,叫“王八盒子”。還有像“歪把子機槍”什麼的都是這種情況。
你還別說,我國抗日軍民起的這外號還真挺形象!
-
4 # 繁華萬里
我們需要講一下,日本步槍的由來,就不難理解這個問題了。
在19世紀後期,日本和清朝一樣,也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同樣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不過,日本的反應非常快,日本首先推翻了德川幕府將軍的統治,隨後,明治天皇大政奉還,開始了日本歷史上注著名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學習西方列強,其中就包括軍隊建設方面。當時,日本海軍學習英國海軍,日本陸軍先後學習了法國和德國。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軍隊的軍服和武器,都是法國樣式的。但是由於德國的異軍突起,日本開始在各方面學習德國陸軍,也包括武器。
在1905年,日本在德國毛瑟1898式步槍的基礎上,仿製出了自己的步槍。由於在明治天皇在位的第38年裝備部隊,因此被稱為38式步槍。這種步槍裝備部隊以後,發現在防塵問題上存在缺陷,後來又加裝了一個防塵蓋,因此被稱為三八大蓋。在抗戰期間,我們的官兵不喜歡稱呼武器的標準稱呼,而且喜歡喊武器的外號。例如三八大蓋步槍、王八盒子手槍、歪把子輕機槍等等。對於我們自己的武器也是一樣,例如老套筒、盒子炮、捷克式等等,都沒有喊正式的型號。
在電影《集結號》中,一個地方幹部在管理槍支的時候,不知道一把槍的具體型號,問了一下穀子地。穀子地脫口而出:這是英77,不好使。其實,英77也是一種外號。這種步槍被稱為李恩菲爾德步槍,英國製造,採用了7·7毫米口徑。戰士們當然不會喊什麼李恩菲爾德,只能稱之為英77步槍。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象。到了50年代以後,隨著武器裝備逐步標準化,我國武器的稱呼逐步正規化。
-
5 # 郝錦琪
三八大蓋。
日本三八式步槍,於日本明治三十八(1905)年定型生產,它的血脈傳自日本三十式步槍(他老子是有坂成章小名四郎),日本在入侵中國是裝備的還是三十式步槍(因其保險裝置為鉤型,俗稱金鉤步槍),到了中國發現三十式裸露的槍機很容易被黃土高原吹來的沙塵入侵,從而影響槍支狀態。於是他老子(四郎弟子南部麟次郎,王八盒子就是他的作品)就把三十式的槍機簡化,外邊裝個蓋,尾巴上的鉤保險改成了扁圓的柱狀,方便寒冷地區帶手套操作還不會鉤帶衣服。
咳咳,跑偏了
回覆列表
日本步槍在抗戰時期,為什麼被我軍稱叫三八大蓋。個人認為是否與3月8號有著秘不可分的聯絡。抗戰的老一輩也許沒把這槍看著十分先進,我相信抗戰老兵取的綽號一定有它的道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