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隆中對

    秦國跨過“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就要談到秦國非常合理的外交政策。

    秦穆公時期,秦國已經經過了篳路藍縷的開拓階段,處在了高速擴張的重要歷史階段。秦穆公發奮圖強,雄心勃勃,想要染指中原,但卻被晉文公,晉襄公堵在崤關之外。這時候秦國沒有選擇執意東進,而是選擇西進,“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這奠定了秦國成為強國的基礎。

    但是之後,秦國曆代君主為了河西之地,屢屢發兵晉國。從晉國到魏國,哪怕再風雨飄搖,秦國都沒能從他們身上佔半分便宜,依舊困在崤函之外。

    進入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適應新時期生產力發展的變化。

    秦國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無異於後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秦國從生產能力到整體架構全方面超越關內各國,秦國已經成為一臺隆隆作響的戰爭機器。

    毛主席有句話,“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秦惠文王在延續變法的基礎上,稱王立威,西征義渠以定後方,東討齊楚而聯魏韓,擊潰五國合縱之軍,取得了對六國戰略的主動。

    同時以戰養戰,拿下河西開啟對三晉的通道,拿下巴蜀獲得良田萬頃,拿下義渠掌握萬畝牧場。

    這時候的強國是魏國,而秦國的國家戰略就是片片蠶食,聯合齊國,壓縮魏國的生存空間。

    戰國七雄就像圍著一盤蛋糕的七個食客,每個人都有差不多的一塊,從別的手上拿肯定要付出代價,要麼被別人反手一巴掌,要麼就被第三人偷走自己的蛋糕。所以關內六國就都很謹慎,一般都是動小手腳。

    但是這時候,秦國這個大老粗瘋狂點外賣,一份西蜀辣子雞,一份義渠大盤雞,一份河西油潑面,自己吃得酒足飯飽。

    秦國就是這樣跨過了“修昔底德陷阱”,因為修昔底德陷阱的前提是兩國搶同一塊蛋糕,沒有考慮到點外賣這種情況。

  • 2 # 青史留文

    何謂“修昔底德陷阱”?即一個新興大國崛起之後,必然會挑戰傳統大國的地位。而傳統大國,為了消除與新興大國對峙的恐懼,捍衛國家尊嚴及本國既有的利益,必然會與新興大國發生戰爭。這個觀點是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提出的,故稱為“修昔底德陷阱”。

    搞懂了“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再來看看秦國當年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秦國原本只是西陲小國,比中原各國落後很多。但是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偉大的改革家商鞅進行變法改革後,秦國的國力便一躍而起,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一霸。

    秦國強大了,與其它同樣強大的國家之間不可避免的就會發生利益衝突。秦國解決衝突、避開陷阱的方法很簡單,直接動用武力消滅。

    秦國滅六國時,採用了很多極具政治智慧的策略,比如說: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先弱後強,逐個擊破等,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將六國聯盟分化瓦解。

    公元前230年,秦國第一個消滅韓國,並在此設立潁川郡。韓國的滅亡,標誌著秦並六國的序幕正式拉開。

    公元前228年,秦國趁著趙國爆發史無前例的大饑荒大地震等災難之際,由秦將王翦率領數十萬大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

    在吞併趙國之前,秦國實施的離間計也堪稱完美。王翦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郭開與趙國大將李牧素有嫌隙。得了好處的郭開便在趙王面前頻頻進讒言,說李牧等人想要造反,昏庸的趙王信了小人讒言,將李牧殺害。

    李牧之死,意味著秦國滅亡趙國的最大障礙就被消除了,這也是應了那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率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魏國堅守城門拒不應戰,由於大梁城是由大型土磚累積夯成,堅固無比。秦軍久攻不下,王賁便將大溝水改道引進大梁城,經3月有餘,大梁城垣終於崩塌,秦軍破城,魏王假出城投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

    楚國作為傳統的南方大國,國土面積五千餘里,人口眾多,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粟支十年,有著極強的實力,足以對抗秦國軍隊。因此當秦王滅楚國時,著實花費了很多心血。

    第一次伐楚,秦王嬴政輕信年輕將領李信,以區區二十萬軍隊進攻楚國,結果損失慘重。後來,重新啟用老將王翦,由他率六十萬大軍伐楚。

    王翦領軍逼至楚國楚國邊境前,卻不主動進攻楚國,實施了數月的堅壁固守的策略,如此這般的僵持令楚國上下軍心大亂,產生了嚴重的怯秦心理。

    公元前223年,在薊南一戰中王翦斬殺楚國大將項燕,攻陷楚國都城壽春,楚王熊負芻被俘,楚國也隨之滅亡。

    秦滅楚國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滅燕之戰。其實早在秦滅趙國之時,就已經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滅燕準備。

    燕國為了抵禦秦國的入侵,竟想出了暗殺秦王嬴政的這一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的典故,但是很可惜失敗了。秦王為報此仇,開始大舉進攻燕國,於公元前226年打到燕國首都薊,燕王喜逃到遼東郡。

    後來燕王喜為求自保,權衡再三後將燕太子丹殺了,人頭獻給秦王,算是換來了幾年的太平日子。只不過秦國滅了楚國之後,還是毫不猶豫地將征戰的矛頭指向了殘燕,公元222年秦將王賁蕩平了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虜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秦國最後消滅的是齊國,而這也是滅得最輕鬆的一次。可以說,齊國的滅亡完全就是咎由自取。而它的滅亡,也很好地驗證了“唇亡齒寒”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當秦國在消滅韓趙魏楚燕五國時,齊王建一直都是秉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從未發過一兵一卒,也從未試圖救過任何一個國家,哪怕是趙國當亡國之際(即秦趙長平之戰),多次向齊國請求援助糧草,齊王建都充耳不聞,繼續過著歌舞昇平的奢靡生活。不備兵戈,不修武備,只知沉浸在醉生夢死的麻木中。

    公元前221年,也是秦滅六國的最後一年,秦將王賁率軍突襲齊國北部,直逼齊國都城臨淄,這結果不消說,齊王根本就調不出應對之兵,只能在大軍壓境之刻,乖乖地束手就擒。

    在齊國奸相後勝的慫恿下,齊王建投降,成了秦國的俘虜,最後被活活餓死。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齊國的滅亡,就是這句話最好的例證。

    至此,秦國就算是正式地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多年的分裂歷史,華夏民族第一次從封建國家的意義上實現了大一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銷售,有啥能月入過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