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間行者864
-
2 # 今川同學
一是傳統文化正在流失和消失。
舞龍燈、耍獅子等傳統節目幾近絕跡。小時候看耍獅子,一套班子幾十個人,有掌寶蓮燈的,有打拳的,有耍傳統武術套路、器械表演的,有扮土地公公的,有扮猴的,有敲鑼打鼓的,耍一個場子一個多小時,耍得精彩看得傳神。全家出動全村出動看耍獅子舞龍燈,盛況空前。
二是農村人口呈老齡化,農村人湧向城市,造成”空巢現象”“留守現象”普遍。七、八十年代,文化娛樂活動單一,除了玩撲克就是早早睡覺,睡覺一多,造人就多,家家戶戶人丁興旺,哪家沒得個三四兄弟,四五姊妹?人多又集中,我們村一個農村學校有小學部初中部,幾十個班,六七百之眾,其禮堂之壯觀,就能感知當時之繁榮。現在呢?我母校翻修漂亮了,但讀書的人少了,沒有了初中部,小學就幾個班,生源最少的一年全校七十多人,有的一個班七人。農村孩子去鎮上讀,鎮上孩子去市裡讀,市裡孩子去省城讀私立學校……市裡小學一個班有的多達八九十人。這兩年教育部規定一個班不得超50人,於是就擴班,一個小學,則一年級就二十多個班……
三是文化娛樂的多元化。八十年代,有個黑白電視機都是稀罕物,看電影看電視都過年一樣熱鬧。學校禮堂一放電影,人山人海。一家人幾家人一起看春晚,那是文化盛宴。現在呢?一家人坐一起看春晚,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看電視的,玩電腦的,用手機的,用艾派的……三代人各玩各的……
四是快餐文化和功利思想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春節,你不管置身農村還是城市,最熱鬧的是麻將館棋牌室,火到爆!手機網上賭博也盛行成風……
親情被淡化,年味被變味,年味自然淡了!就沒那麼熱鬧了。
-
3 # 雍心562
得寸不尺,點到為止。過去經濟條件有限,好東西要留到春節再吃,好衣服要留到春節再穿,所以對春節的期盼是可想而知的。現在經濟條件這麼好,想吃什麼想穿什麼隨時可以買,所以就不像以前一樣盼望過年了。
-
4 # 李太元391
其實,“感覺”是隨同時代發展而發展的,它夲身是種動態,如果春節一如既往而無新穎創意,當然很難引起感覺器管的刺激,自然而然就會感覺沒以前熱鬧了!當然,這種感覺無疑是相對成年人而言的,抑或就叫“感覺疲勞”吧?……
之所以兒童年代喜歡過年,是因為他們感覺單純,總覺得過年很熱鬧且小夥伴們能聚集一起是最爽快的事使然!而成人與兒童的感覺則大不一樣,至少失去了“單純”,加之在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由於人的興趣不同所選擇的影片趨向也不同,於是也沖淡了過年熱鬧的氛圍,自然而然反而感覺上的不同導致感知度不同並不奇怪!一句話,過年熱鬧的場景並沒變,但是大多人的感覺早已變了。
-
5 # 秋水華章
春節是農耕社會的產物,契合農耕社會農閒的要求,節湊慢。現在的年應該說比過去的年內容更豐富,手段更新穎,藝術水平更高,形式更便捷。那麼,為什會會使人們產生錯覺呢?
從假期看錯覺。現在春節放假7天,而過去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假期短,給辦年,拜年都顯倉促,品味年,踐行年俗來不及,省了事。感覺偏移。
從社會進步看錯覺。社會發展,顛覆了農耕春節期間的休閒模式,交通發達,通訊便捷,為踐行拜年提供了方便。這一改變,人們看不到鄉間小道川流不息,如織如梭的拜年人群,壯觀場景,看不到農村拜年人群滯留的現象,感覺淡了。
從人們思維習慣看錯覺。大家知道,產生錯覺的人中,多是經歷過過去過年的人,而人們戀舊習慣,多少會有,有時還根深蒂固。接受新年俗有個過程。感覺味變了。
從新年俗的內容看錯覺。上海踩踏事件後。政府從人民的生命安全出發,避免組織或少組織大型年俗活多,而是分散進社群,化整為零。熱鬧埸景比不上大型活動。放鞭禁鞭更是給減年味雪上加霜。給人們產生明顯錯覺落差
感覺年味,只是第一印象,不是理性認識年味的結果。只要政府積極引導,人們共同參與,各級政府聯動有為,將禁鞭改限鞭(限時燃放,限地點燃發,限燃放數量一一從生產環節限起)。迴應人民對年味的期待,積極引導,強化社群作為。相信人們一定能破舊立新,革故鼎新,找回真正的年味,認同今天的年味。
-
6 # 一抹山茶花
我個人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1、現在人們物資生活質量提高,可以足不出戶,就透過手機、電腦、電視多種渠道就可以享受到內容豐富的文化生活。不會像從前,每逢過年,大家透過看秧歌、二人轉、趕廟會這樣的活動,充實自己的新年。
2、新年假期的時間被酒局、牌局所佔據,不知朋友有沒有感觸,過年期間的聚會,一般都是先打麻將、撲克,然後就是吃飯喝酒,所以很多人放假七天,都是在迷迷糊糊中度過。上班之後,總結一下就是一個字:累。
3、對傳統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了,一些單位或社群組織的秧歌、舞龍燈等活動,很多人是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去參加。而一些個人組織的秧歌表演,又是以盈利性為目的,到單位或商家門口演出,要多多少少的給一些錢才肯走。
-
7 # 孫瑞陽
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提過,也回答過。其實答案挺簡單的。
記得梁啟超曾說過: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覺得不熱鬧了,正常,正所謂經歷的太多,鉛華洗淨,對於許多的事,波瀾不驚,肯定正常,司空見慣了嗎。而少年時,由於“事事所謂沒經者”,故而內心愉悅,印象深刻,也就理所當然了。
這就是時間,這就是成長。
回覆列表
這就是網路對文化的摧殘和踐踏!首先,去地鐵和長途列車還有群眾聚會的場地看看,大人都在迷戀看手機,並昏昏然過著一天又一天地給孩子作榜樣,又怎能讓孩子不要上網玩手機好好學文化呢?
其次,在這個人人都想短平快省向錢看的世界裡,他們除了上網就只想搶紅包找金錢帶來的刺激,藝人們只會炒天價身價,誰還能扔下手機專心搞習俗特色藝術呢?眼裡只會泛著金子的光芒,沒有踏實功底藝術作品,淺薄而人浮於事,華而不實,說小品像吵架,不損人殘疾就罵人祖先不會生,唱人人都會唱的沒難度的通俗歌,主持還幫著要掌聲,相聲更沒幾個像《醉酒》、《吹牛》那樣的經典之作,讓人怎麼看?尤其在這個追求金錢和網路時代,當然看手機發紅包搶紅包看熱點看別人家笑話了,有誰個倒黴蛋倒黴了,這樣的熱鬧怎會錯過呢!大家會蜂擁而上順便推堵牆蓋上。這也正是國人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