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期天來了
-
2 # 春美姐姐
水稻分葉時根發黃是稻瘟病,原因有三。第一不良品種,易得病。其二,現在的土地較肥沃不宜密植,第三,水稻分葉期要適度曬田。防治稻瘟淨,三凡唑,葉青松等…
-
3 # 田園樂哥之朝花夕拾
水稻分櫱期根發黃是俗話叫“座兜”的前期,是種漚根現象,逐漸轉黑,不發毛根,葉子濃綠逐漸矮化轉黃枯萎直至腐爛缺苗。曬田是基本手段,使用秧盤育苗薄水拋秧也能避免,小範圍可以人工耘田即中耕,把根部四周浮泥扒動,結合曬田可恢復。下足腐熟有機肥或化肥作基肥,緩苗後及時追少量提苗肥提苗,或全生育期的施肥量減去基肥用量後一次性施入,但沙質地或過水田要少量多次,總的原則是促進早生快發,後期大多不再施肥,防止貪青影響結實率和增加病蟲害,只視苗情在破口、齊穗和雞嘴黃時結合防病蟲害適量補充尿素和磷酸二氫鉀葉面肥,促進籽粒飽滿。好多年沒種水稻了,沒有照片,但都是實戰經驗。歡迎感興趣的關注切磋,現在學種菜了,也是帶石頭的磚家了[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
4 # 雲眾地
水稻分櫱期稻根發黃,很難判斷是什麼病害,需要透過地上部分的病害症狀才能加以診斷。水稻根系顏色可判斷長勢,“白根有勁,黃根保命,黑根有病,灰根要命”,根系發黃,根系吸收能力大大減弱,地上部分生長緩慢,水稻在此期稻根發黃,分櫱能力少甚至不分櫱。
下面介紹幾種可能會引起稻根發黃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1、水稻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俗稱“鐵鏽病”、“紅僵苗”,在水稻分櫱容易出現僵苗不發,植株矮小,生長緩慢,下部葉片沿中脈出現赤褐色斑點或條斑;病株根系為黃褐色,根短而少。
防治方法:採取淺水間歇溼潤的水分管理,晴熱時淺水、陰天可無水,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促進新根生成;及時追施硫酸鉀+硫酸鋅,或葉面噴施硫酸鉀、硫酸鋅溶液。
2、漚根,中毒發黃
保深水時間過長,根際土壤缺氧,稻根因缺氧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會毒害根系;田土漚根,產生有毒酸類物質,使稻根受到受損,發黃甚至發黑,稻葉可能出現發紅、發黃、
防治方法:需及早排水曬田,讓氧氣進入土壤,同時氧化土壤中的有毒酸類物質。為促進稻苗恢復,可以考慮噴施等質量可靠的磷鉀肥補充磷鉀,加噴補充中微量元素,並利用其中所含的活性物質促進生根和恢復。
3、肥害、藥害
重度肥害、藥害的水稻根系會發黑,輕微藥害的水稻根系會變黃,新根(白根)少,植株生長緩慢,稻葉出現相應的藥害症狀,根據施藥情況加以判斷藥害原因!
防治方法:建議及早噴施碧護、復硝酚鈉等藥劑緩解藥害,在噴施的同時加用葉面肥,促進快速恢復生長。
除上述三種原因外,惡苗病也會引起根系生長不良,後期出現根系發黑,植株分櫱少;水稻缺鋅、缺鎂等,稻瘟病嚴重等原因均會導致植株生長緩慢,其根系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出現水稻白根少,根系發黃的情況。
-
5 # 一生好人大司馬
水稻在移入大田不久,大致在移入大田後,經過10天左右的返青後,進入分櫱期。
分櫱期一般20天左右時間。 水稻在分櫱期內,正常情況是根系白色,這時期水稻主要是長根、長葉、長分櫱體,是決定穗數的關鍵時期。
水稻分櫱期稻根發黃,引起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點:
1.肥害造成的稻根發黃。在做大田的時候,施化肥太多,田間水又少,土話講的被肥燒的。這種情況下,水稻根部會發黃的。
2.藥害造成的稻根發黃。在施除草劑或者滅蟲藥時,藥劑量超標或稀釋農度過高,造成的藥害稻根會發黃。
3.毒氣造成的稻根發黃。稻田中的有機物質,在高溫無水下腐爛發酵,散發象沼氣似的氣體,造成稻根中毒發黃。
4.水稻赤枯病造成的稻根發黃。水稻赤枯病,俗稱“紅僵苗”、“鐵鏽病”,是一種水稻生理性病害,發病植植根部為黃褐色,又短又少。
5.長期深灌造成的稻根發黃。深灌時間過長,水稻根部缺氧,稻根因缺氧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會毒害根系而發黃。
6.惡苗病又稱“白杆病”、“徒長病”,也會引起根系生長不良,生長纖細、瘦弱,後期出現根系發黃發黑。
7.稻瘟病會導致植株生長緩慢,其根系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出現水稻白根少,根系發黃的情況
水稻是農作物中的珍品,是每一位生命中始終都離不開的東西。讓我們一同學習和研究水稻種植中碰到的種種問題。
回覆列表
稻瘟病是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又很重要的病害之一,稻瘟病發病時期不同,發病部位也不同,可以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穀粒瘟,而分櫱期,主要是葉瘟危害。
當水稻感染葉瘟之後,前期會出現小斑點,顏色為暗綠色,隨著病害的加重,小斑點逐漸擴大為大斑,無規則形狀,病斑的顏色也從暗綠色變成中間為灰白色,四周為褐色,如果田間比較潮溼的情況下,葉片的背部還會有灰色的黴層,更嚴重的情況下,出現枯黃枯死。
稻瘟病的發生途徑,其一是地塊自身攜帶有病菌,而在播種時,又沒有做消毒處理,其二是透過風雨進行傳播,給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稻瘟病的發生和以下4點因素關係比較大:
1、分櫱期遇到了連續的陰雨天氣,光照不足,很容易感染稻瘟病。
2、氮肥施用過多,水稻出現旺長,自身的抵抗力減弱,容易感染稻瘟病。
3、種植過密,等到分櫱後,田間的通風性、透光性減弱,水稻生長受阻,容易感染稻瘟病。
4、不進行曬田,水稻長時間深灌水,根系不能正常呼吸,出現弱苗,容易感染稻瘟病。
由於水稻稻瘟病危害比較大,建議提前預防為主,田間已出現症狀後,要及時打藥控制。
1、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從品種入手進行預防,當也要適合當地種植。
2、底肥施用不宜過於充足,建議少施多次,但是考慮到人工,可以綜合自身情況合理施肥。3、分櫱期間的水分管理,前期要進行淺水灌溉,能提高地溫,促進分櫱,到分櫱後期,要及時排水曬田,抑制分櫱過多,如果分櫱過於旺盛,可重曬。
4、種植密度要適宜,根據品種、墒情、土質、氣候等合理密植, 切勿為了追求產量,而加大播種密度,到最後不僅不增產,還會導致減產。
當田間已發生稻瘟病時,要及時打藥控制,常用藥劑有稻瘟靈、三環唑、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咪鮮胺等,也可使用復配藥劑,根據稻瘟病的發生程度和抗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