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宿裕聊身邊事

    我認為沒有什麼不好。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人活著要懂得取悅自己,自己開心了,整個人都散發著正能量。所以,要用自己最開心的方式生活,喜歡特立獨行就繼續堅持下去就好,如果違背自己的意願強行合群,長此以往會憋出內傷的。

    2.堅持做自己,活出真性情。做自己,可以特立獨行,但是不要孤僻乖張。喜歡一個人行動,可能是因為享受那種自由在在的感覺,也可能是因為效率高,也可能是不願意搭理無趣的社交,這無可厚非。剛開始,別人可能有些不理解,但是時間久了大家就都懂了,總比你強行插入,搞得自己和大家都不舒服好。

    3.心中有夢想,總顯得有些鶴立雞群。其實,我認識不少人,他們都是有大夢想與目標的人,在人群中總是顯得有些孤獨。因為他們始終一個人,看起看很沉默,但是他們卻總是在思考,總是在為內心的夢想而默默努力。認識一個49歲的大姐,平常特別愛讀書,愛思考,但是很少和其他女人在一起嘰嘰喳喳,聊東聊西。我知道,她是有自己夢想的人,週六週日會去給社團、俱樂部授課,輸出自己的思想和見識。這樣的人,你看他們或許是孤獨的,或許是無趣的,或許是特立獨行的,但是,他們自己知道,他們過的很充實。

    所以,我想說,特立獨行完全沒問題,只要堅持做好自己,不目中無人、乖張暴戾就好;如果心中再有一個小夢想,為夢想去努力,那就再好不過了。

  • 2 # 記住有我愛你

    肯定不好,特立獨行看是很酷很拽,其實內心還是孤獨的,也想找個人可以傾訴心聲,無奈內心排斥他人,不願意相信別人,久而久之就脫離大眾,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不瞭解的人覺得你不合群,固執。其實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只有把握這個度,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得更好,祝你好運連連!

  • 3 # Cl陳小平

    生活最好的狀態就是讓自己過得輕鬆、開心!喜歡熱鬧還是習慣獨處,在於一個人自己的喜好,形式不重要;讓自己日子過得舒服,身邊的親人、朋友與你相處也覺得舒服,不累人,這就是最好的!

  • 4 # 山崖翠柏

    是不會好的。這是我自己的判斷。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時代,講究的是團隊和團隊精神。過去人都講究的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其實質也是說團隊的。團隊和諧,團隊合作,體現的是團隊的力量。團隊的力量要發揮的好,團隊的每個成員就要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生活中有種人做事喜歡獨立獨行,特別是做自己的事,不愛和人群太多交流,當然,他們也不會去關注關心別人的事情。時間久了,可能會成為一隻離群的大雁,不與他人交流,慢慢地他人也不會去關注關心他的事情。社會是個大的家庭,有著許許多多的人群或者說團隊,遠離了它們,也會被他們遺忘。這樣,對自己的發展是不會好的。

    獨立獨行,不愛和人群太多交流,時間久了,就會造成心裡的自我封閉,慢慢地自己就會狹隘、寂寞和苦悶,成了一個孤獨的自己。我們提倡互相關心關愛和互相幫助,而這種人也不會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如果有一天,自己有事情了,伸向他的手不會多的。這是多麼悲哀啊!當然,對於這種人,社會還是不能忽視他們奚落他們,他們的朋友和親人,更要經常主動地與他們接觸,主動交流,關愛他們,感化他們,以期待他們的改變和轉化。

    這種人的交際能力較差,甚至不注意自己的交際,也不懂得這方面的禮儀。所以,可以從交際方面引導他們,透過交際能力的培養和交際面的增大,他們感到人群或者說團隊的溫暖時,會慢慢轉化的。所以,對這種人,人們也不必感到擔心。

     

     

  • 5 # 小碗盛粥

    周國平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於別人相處時,我怕別人無趣,也怕別人覺得我無趣,而我一個人時完全不會有這些煩惱。”

  • 6 # 飛貓飛貓飛貓

    關於獨立獨行,有兩種方面的狀態。

    一種是“真”行事特立獨行。這種人個性都比較耿直、雄辯、極為勇敢,邏輯思維清晰明瞭,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一般人很難改變他的想法。但性格缺點是極易憤怒、衝動、不留情面、又很固執。他們很喜歡跟人群接觸,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會成為真朋友。嗯,想了一下,《西遊記》的孫悟空比較符合這個人設。

    另一種是“偽”特立獨行。這種人,平時不太和人親近,表現出來是一種高冷的狀態,有時發起狠來,就和別人死槓,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其實這是性格懦弱的表現。以自己表面看似與別人不同的虛假現象,來偽裝自己內心的蒼白。

    這是一種迴避型人格。即儘量把自己放進安全的情況下,不和人接觸,也不太和人交流(多說多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看起來獨來獨往,實質上是因為膽小怕事。

    說到底,這事再往深層次探索,就是想做一個 “出世”的人還是一個“入世”的人?

    “出世”表示一個人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不再關心人類生活中大家都追求的功名、權位、財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脫世人的生活。把自己放置在一個安靜的空間,周圍沒有太多的人,追求自己內心的清靜,著重對自己的內醒。

    代表人物:老子。

    “入世”表示一個人渴望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以功名、權位、財富等作為實現自己價值為目標。把自己投身在社會生活中,與別人合作,交流,利人利已。

    代表人物:孔子。

    沒有絕對的“出世”也沒有絕對的“入世”。 二者看似對立,卻又有某種聯絡。對於所處的社會環境,是面對還是迴避,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答案。

    那個寫《瓦爾登湖》的亨利·戴維·梭羅,他寫這部作品的時候,獨居在瓦爾登湖畔,似乎與“出世”情節類似,即寄情于山水之間,不問世事。但實際上,他以“出世”的表面行為,來表達深層的“入世”精神。《瓦爾登湖》表達了對當時的社會問題,不是一味地消極退讓,而是以個人的智識來喚醒大眾。顯然,這是積極“入世”的另一種方式表達而已。而他這本書的“醒世”意義十分重要。

    所以說無論“出世”還是“入世”,兩種態度都不能完全擺脫對方的影響。當今社會,更多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入世”上,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特別是年輕人,在一切尚未定型,世界觀、人生觀沒有完全確認之前,更應該以“入世”的心態投入到社會環境中去。

    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留一方“出世”的角落,讓它慢慢培植,假以時日,或許會成為自己的精神支柱。

    這兩種精神互為支撐,各有側重點。完全獨立是很難立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跟領導探討一個問題時,領導問你假如你是一個管理者,需要領導給你授權什麼東西,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