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家三妹
-
2 # 最是花香
這怎麼會呢?如果我們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如果我們對孩子用心地去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烙在我們心裡,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會讓我們察覺他的喜好愛好,自然和孩子就不會有代溝;有時感覺孩子離我們很遙遠,不是孩子遠離了我們,而是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給予孩子,是我們自己推走了孩子。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需要我們大人的關懷與愛,希望大人多關注孩子,走入孩子的心裡,和孩子做朋友!
我家孩子和我就是朋友關係。
-
3 # 是阿靈兒鴨
說實話現在的孩子都很機靈,他們內心的小九九確實很難猜透,但這絕不是藉口。
如果你對你的孩子足夠的瞭解,相信這種情況是很少出現的,俗話說得好: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瞭解孩子、跟孩子建立一定的默契關係這都是在陪伴的基礎上實現的。再者,有空的時候多看看育兒寶典也是一項很不錯的建議,畢竟說實話,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接觸到的食物都比較高階,他們的腦子也發展的較快完善,因此很多時候如果你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不瞭解的話,確實很難看清楚他們的內心想法。
-
4 # 可愛的貝兒
怎麼說呢?其實挺像我們這一代的,我也時常認為父母不瞭解我自己,那時候物質匱乏,都是節衣縮食過生活的。父母靠著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早出晚歸,陪伴也少,卻給我們那時最好的生活。
那時候很多夢想與想法都被現實磨滅,再加上父母文化不高,甚至都沒有讀過書,眼見有限,覺得很多事情沒有必要。我聽過朋友的一個表述,小時候他父母認為讀課外書就是不愛學習!太多這樣類似事情,發生在我們生活點點滴滴,直到今天他們也根深蒂固。比如現在條件變好了,也是很多東西不捨得買,覺得就是浪費。
我們沒辦法改變這些,我覺得大概就是這樣的原因吧。但是我個人覺得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好。現在我們也是讀過書的人,知道親子關係的重要事情,處理事情也變得多元化,不會像以前一樣認為棍棒底下才能出孝子,另外現在整個壞境也更加的寬容。
總結一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有屬於自己的秘密,這都很正常。要是覺得不瞭解自己孩子的童年,我覺得還是要多花時間陪陪孩子,多去互相溝通,瞭解孩子想法,讓孩子參與家庭的一些事物 ,讓孩子覺得我是家庭一員,逐漸的開啟你們之前的心扉。
-
5 # 溫暖攻略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免想到我們的童年,父母知道我們在想什麼嗎?其實在成人的世界裡,他們看不懂我們在想什麼,在為什麼執著,在為什麼生氣,在為什麼開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他們按成人的思維模式,教育孩子遵守社會規則。如果不聽從,就是所謂的“不聽話”。他們的“愛”的表達方式,孩子真的需要嗎?
教育太早,孩子不懂有一個知識家庭,父親是博士,母親是碩士,非常重視兒童教育,胎教做得很用心。兒子也挺爭氣,三個月就會叫媽媽,可以說相當聰明。
兒子二歲時,博士爸教育兒子要懂得分享,並告訴他什麼叫分享,兒子聽得一臉懵懂。有一天,同事家的孩子來家裡做客。博士爸讓兒子與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兒子滿口答應,但當小朋友去拿玩具時,兒子一把將小朋友推倒在地,口裡還嚷嚷:“這是我的。”爸爸嚴肅的教育道:“不是告訴過你,要學會分享嗎?”
相信,很多爸媽教育孩子時,都在鼓勵寶寶要學會分享。寶寶答應的很乾脆,轉身就給忘記了。特別是孩子們發生玩具爭搶時,讓小孩分享,他就會更加保護自己的玩具,還會打搶他玩具的小朋友。
二歲的孩子,還沒有建立起人際交往的互動概念。你給他談分享,淡規則、淡禮貌,就如同:對牛彈琴。他聽不懂,不明白你在講什麼。可能在他們的意識裡,你談的這些,就是在告訴他,他不能按自己想法快樂的玩耍。
探知世界,老被打擾三歲以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關鍵階段,他對一切都好奇,對一切都在探知,他認定的事情,就會堅持到底。
你會發現,他突然對螞蟻感興趣,蹲在樹下能觀察他們半天;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動畫片、歌曲,一遍又一遍的欣賞…這些家長看不懂的事情,卻是孩子興趣培養的萌牙階段,孩子在為自己未來的學習探索—鋪路基。不要小瞧這些行為,這此事情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他的專注力及興趣愛好。
如果家長們為了想弄懂孩子在想什麼,中途打斷他的玩耍和觀察,要求孩子按你的想法去辦事,只會破壞他的注意力,打擊他的自尊心,讓他在認知上不知所措。孩子會認為自己明明沒有做錯,你為什麼說我錯了呢?明明是你打攏我,明明是你錯。那我倒底錯了沒?因為家長的干預,打亂了孩子心理發育的秩序。他開始反抗,變得情緒暴躁,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熊孩子”就這樣被父母成功的培養出來。
小事引導, 潤“兒”無聲孩子所需要的,並沒有家長想給的多。家長只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找到答案。比如說:孩子在觀察螞蟻,你就告訴他:“螞蟻是個大力士”、“要下雨了,螞蟻在搬家。”;他在看動畫片時,你就問他這故事講的什麼意思。你就補充一句,“一個玩真沒意思,分享出去,大家一起玩更開心呀!”…你會發現,這點滴的教育中,潤“兒”細無聲。
如果孩子的問題不是天生帶來的,那必定與你的教育方式極有關係。父母只需要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待問題,引導教育即可。
他們的世界很簡單,就是對“愛”和“關心”的本能理解。父母千萬不要將自己無意犯的小錯,造成困攏孩子的大問題。反過來還說:家長不知道孩子心裡想什麼。
幸好,現在知道還不晚。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不要給他太多的壓力。給的壓力越大,你越走不進他的世界。
談談你有什麼妙招了解孩子,與大家分享,好嗎?
-
6 # 笑笑243307723
仔細想想當初你,就不難理解現在的孩子們。我有一個大學生女兒和高中生兒子。我們即是家長與孩子,又是朋友,鬆緊要拿捏好
回覆列表
還是有時間多翻翻育兒書籍吧。
每個孩子由於基因不一樣,後天表現出來的氣質,性格特點這些也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有的孩子好動,有的孩子天生喜歡安靜;不同的性格表現出來的個人氣質也是不一樣的。
每個年齡段的兒童都有該年齡段所特有的發展特徵。因此,瞭解兒童首先得了解兒童該年齡段的心理特徵,根據特徵仔細觀察兒童。平時也可以跟孩子多溝通,多交流,跟孩子交朋友是瞭解他(她)內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