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姆妮成長日記

    讀書和旅遊都是拓展認知邊界的手段,相比較而言,讀書會更經濟划算一些。

    我們形容一個人見識短淺,常常用“井底之蛙”來形容。

    其實吧,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都是井底之蛙。只不過,我們處在地球這個 “井” 中的不同高度而已。

    也就是說,人類不管多聰明,受過多少教育,我們始終突破不了作為“人類”的這個終極侷限性。

    莊子說:夏蟲不可語冰。

    你如何跟一個只能活一個夏天的蟲蟲形容冰是什麼東西呢?

    相對於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的更高階文明,我們說不定就是那隻夏蟲。

    即使這樣,讀書、旅行的井底之蛙,還是要比不讀書,不旅行的井底之蛙,知道的更多一些,智商更高一些,思維更活泛一些,說不定錢也賺的更多一些。

    雖然生而為人,渺小至極,但是我們不能放棄治療呀。

    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瞬間移動,沒有辦法回到過去,目所能及也就是千米開外,我們受困於時間、空間的侷限,走在馬路上,就連隔壁街道發生了車禍都不知道。

    所以你看,如果什麼都不做,人的眼界真的會很狹窄。

    如果什麼都不做,人就很有可能成為趴在井底最深處的絕望的蛙。

    所以我們渴望掌握資訊,我們渴望提升認知,我們渴望變得強大而全能。

    所以我們會想到讀書or旅行,來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疆界旅行,可以用來打破空間的疆界

    透過四處遊歷,我們可以親眼到地球另一端的人如何生活,是不是如我們想象的一般倒立著走路?

    但現在很多情況是這樣的:

    我們出去旅行,到了目的地可能會發現這兒並沒有營銷號吹的那麼好;

    遇到的也不一定都是比我們見識多的人,搞不好還要遭遇很惡劣的人(亂寫亂畫,隨地吐痰那種,你懂得);

    旅行不一定會讓你更快樂,更有見識,但一定會讓你很累。。。

    讀書可以讓你同時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疆界

    我可以讀本國書,外國書;現代書,古代書。

    閱讀,就是跟作者交流的過程。不管這個作者是哪兒的,死了還是活著,只要看著ta的作品,就好像他在你面前說話一樣。

    此刻,時間和空間的疆界同時被打破了。

    對於開拓認知邊界,提升見識,讀書顯然比旅行的效率要高,而且更經濟划算一些。

    有一點:既然要透過讀書來提升自己,那麼篩選書的能力就很重要了。這決定了你吸收誰的東西,養成何種三觀,成為什麼樣的人。

    多讀書,讀好書。

    就算終其一生都是井底之蛙(要不叫“球底之蛙”?),我至少也要做個站的高一點的蛙。

  • 2 # 阿奇書影錄

    讀書有助於旅遊,旅遊前必須讀書,對旅遊目的地的情況要有所瞭解,才會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穫。

    前年我去歐州旅遊,行前就花時間讀了《行者無疆》,有所感觸和體會,現分享如下。

    記得是行前半個月左右,我的好友文祥告訴我,很多到歐洲旅行的中國人,身邊都會帶上著名作家和學者餘秋雨的《行者無疆》這本書。

    在申辦歐洲六國旅行簽證之前,好友文祥連續讀了兩遍後,推薦我好好讀一遍,臨行前做些功課,對未知的國度和旅行應有些粗略的瞭解。

    《行者無疆》自2001年出版發行後,己經銷售了一百多萬冊,據說,有一次在歐洲的一輛載滿各地中國遊客的大巴上,一位導遊說,誰沒有帶《行者無疆》的請舉手,結果僅有兩人舉手示意。此書巳作為導遊讀物了。

    餘秋雨先生遊歷考察歐洲,幾乎走遍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各國,抱著想進一步為中華文明尋找對比座標的初衷出發,結果因為歐洲圖象大多,話題過於分散,很難簡明地歸納對比,邊走邊思索邊寫作,只能是放棄概括,保留感性及具有對比價值的印象或是圖象,以冷靜客觀犀利的文字敘述他的所見所聞所想,於是在行程結束後給予讀者提供了"七個一"的對比性圖象總結式文字。

    該書不僅形象具體的給我們提供了歐州各國的基本情況,還給予了我們啟示,大致是如下觀點:中國的一次次進步和轉型,都容易流於急功近利,忽略了新的精神文化基礎的建立,還誤以為暫時犧牲文化是必要的代價,其實,社會轉型的成功關鍵,恰恰在於必須集中權力資源,財富資源和文化資源,一起去開創一種新文化。中國的歷史轉型期新文化,應該是權力,財富,文化等資源的良性集結。

    感謝好朋友推薦的這本好書,讓我臨行前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並在旅遊返程中收到一份與眾不同的喜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水平高的人是怎麼變強的?你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