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1.法正死後,222年,劉備興兵伐吳,趙雲和諸葛亮都沒能成功制止。223年備大敗於吳國的陸遜,諸葛亮感概:“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也看出法正在軍事才能和天賦上並不比諸葛差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

    2.實際上諸葛亮在歷史上並不是傑出的軍事家,而是傑出的政治課,戰略家。由於三國演義對後人的影響,使得現代人認為諸葛亮用兵如神。

    所以劉備沒必要帶著諸葛亮。

  • 2 # 思音i

    諸葛亮劉備三顧茅蘆就指明天下三分,劉備伐吳說明諸葛亮是不同意的,東吳憑藉長江天險要勢,將士又熟知水性,很難攻得進去,很難智取,去攻吳其實就是一場肉博戰。劉備當時年事以高,項羽被東吳殺害的仇恨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加深,希望在有生之年報得此仇,他是為同生共死的目的而去。而家中劉殫己大,就是自己有什麼事,諸葛亮和趙雲一定會俯佐劉殫,也無後顧之憂,說明劉備老來很寂莫,孤獨,思念兄弟之情和捨身成仁的氣概。

  • 3 # 小淡水蝦

    首先,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三分天下的理念,曹魏最強,其佔領中原富庶之地,天下九州獨佔其六;孫吳次之,憑藉長江天塹,期防守能力堪稱之最;劉備最弱,若想在強敵林立間求生存,必須要傍一方諸侯,諸葛亮深知,曹魏志在天下,而孫吳只想自保,顯而易見諸葛亮只能親孫吳拒曹魏!

    其次,劉備的智囊團,只有關張,這才是我的親兄弟,諸葛亮和趙雲,劉備從心裡就沒有把他們放在最親的位置上!

    第三,其實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並不是很強,這一點龐統就比他強,諸葛亮擅長內政,不擅長外戰,劉備對諸葛亮的瞭解要比我們深吧,我們現代人大多從影視劇三國演義中瞭解的諸葛亮,很多事實都被歪曲!

    第四,諸葛亮是親吳派,心裡壓根就不願意伐吳,劉備比誰都清楚,當然就不願意帶他了!

    第五,劉備是以仁義而名揚天下,連兄弟都被孫吳殺掉,如果不做出點行動來,其不被天下人恥笑,枉背仁義之名!再者,我現在實力強了,我弱的時候總被你們欺負,自然要找回我的面子!

  • 4 # suncg123

    正史記載和演義描述不帶孔明都是統一的一件事實。但是本人注意到這個提問的題面是“75萬”,而這在正史和演義中是不一樣的說法,所以我不知是從正史還是從演義去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我都會回答。所以提問者本身的提問要嚴謹,這是治學根本。否則答案混亂,誤人子弟。

  • 5 # 我是誰60452231

    1、蜀漢從來就沒有過75萬軍隊,(就算能招都養不起,應該把前面的“7”去掉。2、蜀漢的大後方是益州,而益州的各方勢力可複雜了,沒有強有力的人是鎮不住的。3、孔明有很大的成分是不一定支援對吳戰爭,而孔明不同於魏吳的謀臣能絕對支援主公的戰爭決策,帶上他作用不會那麼大。何況以孔明一貫的指揮作風,有可能還會指揮劉備(主從與君臣,關係是不一樣的了)。4、劉備武力和指揮作戰是不弱的,儘管給人的印象就一直是小強。5、劉備已經到了垂暮之年,已經無法克服中原了,正好有這麼個理由,就吃柿子撿軟的吧!不能克服中原至少能統一南方也好吧!其實蜀漢和孫吳要能很好的對抗曹魏,最好就是利用自然天險,加上蜀吳統一才能對抗(兩弱抗強的同時,其實兩弱都不希望對方強大起來,對方的強大就會讓自己毀滅)。6、孔明的臨場指揮不一定就是那麼厲害,與其帶上孔明,還不如讓他守好後方。7、孔明的一些做事方式是讓君王忌諱的(干涉龐統成都事情,干涉伐吳前線安排(馬謖圖本給孔明),趙雲、馬謖和孔明走得過近(孔明就有拉幫結派的嫌疑。這拉幫結派有一個名稱叫結黨營私),戰爭或戰役中指揮自己的上級…這些事情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該忌諱的)。最後,歡迎討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江為何要主張招安?招安真的是梁山好漢最好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