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斷橋尚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過去“ 皇”、“帝”、“王”等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崇高的地位,因而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自稱“秦始皇帝”,簡稱“始皇帝”:

    “始”有最初、首次的意思,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傳之無窮。

    “皇帝”一詞主要引用“三皇五帝”的神話傳說,從中抽取“皇”字和“帝”字結合而成。秦始皇顯然希望透過這個頭銜,以示自己不遜於黃帝的地位和威望。

    “皇”的意思指“大”或“輝煌”,通常是古代中國人對“天庭”的稱謂,如皇天;皇穹(指天帝)等。

    “帝”的意思指“天帝”、“上帝”,古人想像中宇宙萬物的主宰。自稱“皇帝”,是為了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受命於天”,反映了他並不滿足僅僅做一個人間的統治者。

  • 2 # 樹影下的歷史

    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所以把皇帝這兩個字加在一起,用到了自己的身上,因為他是第一個皇帝,所以稱自己為始皇帝!另一個原因是他想讓自己建立的秦朝能夠千秋萬世的傳下去,傳二史世三世百世萬世,他是第一世,所以叫始皇帝

  • 3 # 明離子

    秦王嬴政,憤六世之餘烈,一路攻城掠池,統一了六國。

    再叫秦王,就有點不能概況自己的功績了,於是嬴政取“三皇五帝”中的兩字,首創“皇帝”,並自稱始皇帝。

    為什麼叫“始皇帝”呢?這是因為正處在極度自信狀態的嬴政,除了給自己定了稱謂之外,還給後世繼承人也想好了,也就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萬世皇帝。

    但是最後的敗家子二世皇帝胡亥用自己的“實力”證明,老爹始皇帝算是想多了,大秦二世而亡,不過皇帝的位置卻傳了下來,一直到1912年,滿清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這個職位才徹底的成為了歷史。

  • 4 # 小提莫上線啦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他自己認為他的功績已經超過了三皇和五帝單獨稱皇或者帝已經不足以滿足他了。所以就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這就是皇帝的由來,因為他是第一個皇帝,所以就稱始皇帝。

    二:秦始皇非常自大他認為前人的各種稱號配不上他,所以想要一個前所未有的稱呼,讓所有後代都要沿用他所創造的稱號,秦二世,三世以此類推,那麼所有後世皇帝都沒有他厲害,因為他是始皇帝!

  • 5 # 休息休息吧吞吞吐吐

    秦國剛剛兼併天下,下令丞相、御史說:“前些時候韓王交出土地,奉獻國王的印章,請求成為藩臣。不久背棄了約定,與趙國、魏國聯合起來背叛秦國,所以我興兵討伐,俘虜了韓國的國王。我以為這是件好事,大概可以偃兵息革了。趙王派他的丞相李牧來簽訂盟約,所以送回了他的作人質的兒子。不久趙國背叛了盟約,在我國太原起兵反抗,所以我興兵討伐,抓獲了它的國王。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所以我又發兵消滅了他,魏王最初說定臣服秦國,不久與韓國、趙國陰謀襲擊秦國,秦國吏卒前往討伐,摧毀了魏國。荊王獻納青陽以西的土地,不久違背約定,進攻我國南郡,所以我發兵討伐,抓到了荊國國王,平定了荊地。燕王頭昏腦亂,他的太子丹暗中指使荊軻做賊,秦國吏卒前去討伐,滅亡了他的國家。齊王採用後勝的計策,不讓秦國使者進入齊國,打算興兵作亂,我派吏卒去討伐,俘虜了齊國國王,平定了齊地。我這微不足道的人,發兵誅暴討亂,靠著祖先宗廟的威靈,六國國王都已各服其罪,天下完全平定了。現在不改換名號,就不能頌揚建立的功業,流傳後世。希望議論一下帝王的稱號。”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過去五帝管轄千里見方的地區,在這個地區之外的侯服、夷服,有的諸侯朝貢,有的諸侯不朝貢,天子不能控制。現在陛下調遣義軍,誅暴討賊,平定天下,四海之內,設定郡具,統一法令,這是從上古以來所沒有過的,五帝也望塵莫及。我們謹慎地和博士討論,都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高貴。’我們冒著死罪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天子之命稱為‘制’,天子之令稱為‘詔’,天子自稱叫‘朕’。”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採用上古表示地位稱號的‘帝’字,叫作‘皇帝’。其他遵照議定的意見。”下達制命說:“可以。”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皇帝下達制命說:“我聽說遠古有稱號,沒有諡號,中古有稱號,死後根據生前行跡確定諡號。這樣做,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王,很沒有意義,我不採取這種做法。從此以後,廢除諡法。我是始皇帝。子孫後代用數計算,從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襲無窮。”

  • 6 # 人物光影

    在齊國不戰而降,天下初定之時,登上秦國王位二十六年的秦王政,終於統一了中國。意氣奮發的秦王政期望透過建立國制,將宏偉的帝國大廈,透過制度建設得以鞏固,以傳之後世萬代。

    春秋戰國,各國諸候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稱為“帝”。秦王政認為天下一統是前無古人的功績,他所建立的大秦帝國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國家,不改名號,不足以彰顯其尊崇地位和無上權威,為此,秦王政主持了一次御前會議,專門討論以確定帝國首腦的“名號”問題。會上秦王例數六國不是,把翦滅六國的戰爭說成是替天行道的正義事業,當然基本上他的說法是歪曲事實的。然後話鋒一轉,言道:“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名號不更,無以稱其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參加會議丞相王綰,李斯等人,心靈神會,便都拍起馬屁說道:“

    當年三皇五帝,地不過千里;千里之外便是“侯服”,“夷服”,各諸侯見與不見,天子也管不了。今陛下平定天下,海內皆為郡縣,令行禁止,天下莫有不服,這是五帝所不及的。臣等商議,古有三皇,泰皇最尊貴。臣等冒死請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稱曰朕”。

    秦王政聽後,說道:“去泰留帝,採用上古帝位號,曰“皇帝”。眾聊聽罷,言曰:“可”。

    從此,皇帝這一秦始皇的發明,直至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再無更改。

    除了“皇帝”名號以及皇帝的命稱”制”,“詔”外,原來人人可用的“朕”(我)也成了皇帝的獨稱。

    秦始皇有關帝號的一系列規定,確定了皇帝在國家政權中所享有的無上地位。被後代歷朝沿用了2000多年,成為了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國家的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隸屬於皇帝一人的有效統治之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諸葛亮是累死的,真是蜀國無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