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道夫的紅鼻子

    現在的教育存在很大問題,孔子說過因材施教的話,但是在目前孩子眾多的國情下顯然是行不通的,孩子本身沒有錯,只是沒有找到一個好的方式去教導他。很顯然佛系孩子是當今社會的壓力造就出來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學習並不代表成功。通往成功的路像獨木橋一樣,而且擠滿了人。目前這種情況是比較難以解決的困局,還是得在激發孩子的興趣上下足功夫

  • 2 # 張維維vlog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父母會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那麼孩子在豐富的物質條件下,對一切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和好奇心。因為他們認為沒有什麼不能輕易得到。

    有的父母認為在他們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反而幹勁十足,對什麼都充滿了希望,想盡一切辦法,客服一切困難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生活條件。所以他們認為是物質條件太富裕影響了孩子。把原因歸結於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的父母則認為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古人告訴我們: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幾千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今天的我們似乎還不明白。她們把原因歸結於家庭教育。

    對於以上的兩種觀點,顯然我贊成第二種:前者認為社會的原因,致使孩子缺乏上進心。這樣太過於偏激,無可否認社會的發展是促進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孩子是否有上進心沒有必然聯絡。

    不知大家面對的是男孩還是女孩,按著祖宗留下的精髓,可以給我們家庭教育一些啟示:

    1、父母不能一味的溺愛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這樣只會讓孩子越發的成為習慣;

    2、在五歲到八歲,父母要有意識得讓孩子進行吃苦體驗,比如登山,游泳,鍛鍊孩子的意志力;

    3、父母在滿足孩子的需求時要對孩子提出要求,讓他們能夠經歷一個等待的過程或者經過他們努力付出,這個過程非常重要,那麼這會讓小孩明白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收穫和回報,只有忍受一些痛苦、等待才能換來更美好的東西;

    4、父母要多抽時間陪伴孩子,不僅要給與物質上的一些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給與心靈上的需求。

  • 3 # Annieling418

    孩子沒有生活目標,就缺乏動力,不知為何學習,學了能幹什麼。所以,還是要先給孩子樹立正確的③觀。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在孩子小學階段完成的。既然落下了這一課,家長就給孩子補上吧。第二,是家長呵護太多,讓孩子沒有對父母和家庭的責任感,他就沒有擔當,所以學不學習,學好學壞對於他來說就無所謂了。且不說孩子將來長大對社會的責任,就是單單為了父母,為了自己將來有一個幸福的生活現在也要努力奮鬥啊!所以,給孩子在家庭的角色,給他應承擔的責任。教育還是本質的問題,本質是教育什麼的合格的人,明白如何做人了自然會有學習動力。否則,孩子年齡越大,家長越操心,而且問題會越多。還是花些時間先解決根本問題吧。

  • 4 # 一點語文

    佛系孩子怎樣教育,生活在物質條件優越的今天,是不是孩子就難以成才了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無論順境逆境,生活條件的好壞,都不能從根本上決定孩子能否成才,起決定因素的還是孩子的主觀努力。所以,從情商上去激勵孩子,激發他們追求卓越的品質,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才是我們首先要考慮並去執行的事情,內心被驅動,潛力被啟用,那將會把蘊藏在生命深處的潛能挖掘出來,綻放生命活力的璀璨光芒。

    其次,要相信孩子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放手讓孩子們大膽去做,去嘗試,去成功,哪怕去失敗,孩子的主動參與,在實踐中鍛鍊孩子的能力,增長才幹。

    再有,其實孩子們雖沒有來自物質方面的壓力,好吃好喝,可他們中很多人並不快樂,因為來自學習的壓力,使他們揹負很重的負擔,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如果學習沒有動力只有壓力,那佛系也只是表面現象,實際是他們對激烈的競爭無法適應而產生的一種被動應付與無奈。

    所以,只有深入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才能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得到良好教育。

  • 5 # 清大燕園教育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而家庭條件好,吃好喝好,只是滿足了低階需求,如果因此缺少動力,是因為高階的需求還沒有被激發出來,需要對孩子的高階需求進行激發。

    比如說社交的需求。我們在社會交往當中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給予別人幫助的成就感,所以社會交往對於孩子建立歸屬感特別重要,孩子成長到了中學時期,青少年時期他們對同伴的交往會變的。多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機會多去帶孩子接觸一些。優秀的朋友。會以朋友為榜樣互相激發,讓孩子的人生充滿動力。

    再看尊重的需求。每個人都渴望尊重,感受到外界的尊重會讓我們更加的自信。而一個人如何才能獲得尊重?首先他需要有尊重別人的能力,因為人際關係當中是互酬的,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通常也會如何對待我們;第二他要有親和的的部分,對人能夠親切友好。第三他又要有可敬的部分,也就是說他要有能力。滿足了以上三個條件,才能夠使得自己尊重的需求得到滿足。作為父母,平時在家裡父母要多給予孩子尊重。指導為他們發揮價值,為他們獲得尊重創造途徑。比如說孩子某一門功課成績不錯,那就建議他多去幫助別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尊重需求得到了一個滿足,同時他會為更多的尊重需求而努力,這也是他積極向上的一個動力。

    自我實現的需求呢,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達到,但是卻也是引領我們朝著努力的一個方向。多帶孩子多去見世面,多去看一些高尚的人對社會的貢獻,多去接觸一些成功的人士,看他們做事的素質,引導孩子在更大的範圍內,更高的格局下,讓孩子去理解人生。

    也建議孩子多讀一些名人傳記,勵志類的書籍,以激發他們向上的動力。

    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注意孩子責任心的培養,一個人並不是吃好了喝好了,衣食無憂了,他就能夠活的幸福,而幸福是在自己承擔的過程當中產生的,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去承擔責任,從家裡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的事情要讓孩子去承擔,而對於孩子承擔的結果要給予積極的反饋,孩子在付出的過程中才能夠找到發揮自己價值的途徑。

    總之家庭條件好是一個有利的因素,但是有利的因素我們也只有恰當的去運用,它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吵架時男朋友從來不讓著?你們是如何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