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面染五彩
-
2 # 破天曉
歷史典故叫我深有感觸的是,紅顏禍水。
紂王寧負天下不負妲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嫣然一笑,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承千古罵名又何妨。
@曉天播報
-
3 # EB科技人文
作為唯一到過河西走廊的中原皇帝,楊廣的一生也讓許多人感嘆不已。
楊廣即位後的年號是“大業”,可以看的出他的志向不小,他想要建立起比秦皇漢武更偉大的功業,他想做一個超越前人的千古一帝。
修建大運河,溝通南北水系,使得剛剛被統一的南方能夠與朝廷緊密聯絡。
征伐高句麗,隋朝之後的唐朝也在攻打高句麗。
高句麗所在的土地是曾經的“漢四郡”,一個新生的統一王朝要做的必然是收復故土,才能稱得上大一統。
相比其他自幼長於深宮的皇子,楊廣天性好動,新的都城修建起來後他也很少居住,大部分時間都在京城外面。
向西進入河西走廊,這是很多中原皇帝不敢做的事,但是楊廣敢想敢做,儘管路途兇險,但還是做到了。
公元609年,楊廣率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上遭遇極端天氣侵擾,士兵和宮女死傷無數,連皇帝的親姐姐也被凍死,楊廣自己也差點喪命。
楊廣作為皇帝事事都想爭第一,但是也因為很多事情操之過急,國力民力無法承受一連串大一統的舉動,最終使得天下反叛,自己也眾叛親離,最後客死江南。
-
4 # 閱讀時間博物館
原因有二:其一,就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來說,過往歷史是一幅繽紛的畫卷。在時間軸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同一時期,不同地域;甚至於同一時期,同一地域內也是多彩多姿,各不相同的歷史畫面。其二,每個人對每段歷史的認知及解讀也不盡相同,正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因為歷史的不可逆性和不可複製性,過往的歷史幾乎可以無窮盡的解讀,從不同的角度都會看到“歷史的不同面”。對小編有感觸的歷史是先秦時代的信仰圖景,理由如下:
一、先秦時代的信仰體系雖然用了這麼一個標題,其實小編並不知道那個時代的信仰體系到底是如何誕生、發展以及具體情況怎樣,但透過考古發掘的一些材料,我們可以窺知一二,並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也許,這正是這段歷史的魅力所在。
龍圖騰崇拜藝術無論是考古學家,還是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在新石器時代,全球範圍內的史前先民們存在著圖騰崇拜,他們崇拜的物件,因時代、地域等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甚至同一族群的先民會突然放棄自身原有的崇拜體系,而信奉新的圖騰,最終演變融合成一個全民族圖騰信仰。例如中國的龍鳳崇拜大體就是經歷了上述這個過程。幾個考古學上面的證據或可以支撐: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盆上會見到大量動植物紋,比如有些上面有三足鳥和燕子的圖形,有學者認為他們可能是較早鳳崇拜形式的表現。
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已經有較為完善的龍的崇拜,只是這一時期多是豬首蛇身形象。據有關報道,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一座興隆窪文化中期的大型聚落(距今8000年至7500年)遺址時,發現集中擺置的2個豬頭骨,並用陶片、殘石器和自然石塊擺放出軀體,或代表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豬龍形象,具有鮮明的宗教意義,這也是中國目前所能確認的最早豬首龍形象。
此外,在內蒙古赤峰趙寶溝遺址出土一件特殊陶器,上面紋飾有豬、鳥、鹿的形象,它也被認定為中華第一神圖。考慮到它們身體都是曲線形,或許是龍形的進一步發展。
(圖片轉引自烏蘭《趙寶溝文化的史前藝術與精神信仰》)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黃河流域先民們,也有自己獨特的龍崇拜。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一件陶盆內,有用紅色描繪的一條龍,它身軀無足,盤曲如帶。
在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中也出土過一件龍形玉飾。
在良渚文化遺址中,有更多龍形玉飾。
至商周時期,關於龍的形象在青銅紋飾上,更趨於成熟和多樣。
從上述可以看出,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商周時期,龍的形象,在先秦時期的先民的頭腦裡經過了不斷演化,而各地區最初的龍形象並不一致,到商周時期匯流,形成相對固定的龍形,這背後應是各地區族群不斷交流、融合的結果,最終形成了後世中華民族的龍形象。
但關於為何在中國古代先民中興起關於龍的崇拜,諸說紛紜,並無最終結果,但一般認為它的出現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關,由於當時人類戰勝自然的能力還不夠高,就幻化出龍的形象,用於庇護、規避自然災害,或祈求得到某種力量用以獲取戰爭勝利等,本質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體現,也許原始巫術的出現也與此相關。
一、先秦時期的古人為何會對玉石情有獨鍾?往往一些神秘符號,如龍形、獸面紋、鳥紋等附著於上,這反映了什麼?體現什麼樣的認知?與先秦時期的信仰有著怎樣的關係?
二、這個大概屬於腦洞問題: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本命物,一般是玉飾(也有銀、銅飾等),戴於脖頸或手腕處,這和先秦時期對於玉石之愛有無關聯,是否是先秦時期信仰遺留?
-
5 # 八千里路雲和月色
春秋時期,齊莊公與齊國大夫崔杼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後,設計殺死了莊公,立莊公弟弟為景公。崔杼自立為相國,一手遮天。但是弒君的罪名他不想擔,就想讓史官修改歷史。
於是,他找來記載歷史的太史伯,對太史伯說:“昏君已死,記載莊公為病死!按我說的寫,我會厚待你,負責你必死”。齊太史聽完後,在竹簡上提筆而書。待他將竹簡交於崔杼時,只見上面寫著“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崔杼大怒,殺死了太史伯。
春秋史官都是世襲的,崔杼又找來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要求重新寫,太史仲繼續在竹簡上寫到“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這樣太史仲也被崔杼所殺。崔杼又找來太史伯的三弟太史叔,同樣的要求,同樣的記載,同樣的死法。最後崔杼找來太史伯四弟太史季,同樣的要求,同樣的記載,無奈的崔杼只有放過太史季。
至此,歷史上有了記載,“崔杼弒其君”。不得不對春秋時期史官的公正所折服。春秋之後,沒了正直的史官,歷史變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回覆列表
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劉邦項羽,漢代三傑,杞橋三進履的這些故事,出生在五十年代,想看點書都不多,文化大革命時期書可看的有限,有些書都不許看。家裡又下放農村,一言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