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滋水人
-
2 # 歷史vs佳人
我覺得是武則天,武則天其功:
1、政治較清明
這主要表現在武則天提倡科學,能夠破格用人。在她統治時期進一步發展了科學制,創立了殿試和武舉。並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舉。武則天透過科舉、自舉和別人推薦,選拔了一批傑出的人才,成為武周政權的中流砥柱,如狄仁傑、姚崇、宋璟,後來成為開元時期的賢相。唐中期的宰相陸讚揚武則天善於用人,賞罰分明。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亦認為,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因而那種認為武則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寵,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觀點,是值得商榷。
2、經濟有發展
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認為“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命人撰成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天下。她繼續推行均田制。在邊遠地區實行軍事性屯田、營田,成效顯著。重視和提倡興修水利,在獨掌政權的二十一年裡,地方水利工程有19項。還以境內農田好壞作為獎懲地主官吏的標準。武則天的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其一,國家倉庫裡儲滿了糧食;其二,地方儲糧亦很豐富;其三,戶口顯著增加。
武則天時代的手工業也在發展。主要表現在採礦業、鑄造業和紡織業上。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貿易的發達。武周時期的交業事業,亦相應發達。
3、國力很強盛
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統一是歷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願望。因此,衡量和評價任何一個帝王的好壞、是非功過,都要看其如何處理各民族的關係,能否維護國家的版圖和主權。武則天執政的時代,繼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懷柔政策和“降則撫之,叛則討之”的策略,對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貴族的侵擾和叛亂,採取了堅決抵抗、討伐的態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現在,長壽元年(692),武則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復“安西四鎮”的請求,並慧眼識英雄,在眾多的將領中擢拔王孝傑為全軍主帥、武威軍總管,率軍大破吐蕃,一舉收復“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疏勤、碎葉),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派兵鎮守,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長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則天又在庭州設定北庭大都護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與安西大都護府分別管轄天山南北兩路,維護了國家主權和版圖完整,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了與中亞人民的友誼"
回覆列表
關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問題,歷來爭議特別大。我的主要觀點如下:
1.高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唐高宗李治是太宗第九子,太宗選擇他作為接班人,說明李治有他的過人之處。李治其實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一些太宗遺臣的輔佐下,開創了著名的永徽之治,老百姓生活的很安定。對外作戰多次勝利,維護了大唐帝國的繁榮與穩定。特別是針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和唐太宗這兩個天縱英才的帝王數次出征都沒有打下來,高宗時期把高句麗納入了大唐帝國的版圖。
而且,唐高宗是那種能聽得進去忠言的皇帝,他並不昏庸,所以高宗時期有很多名臣出現或成長,比如狄仁傑。後來高宗是由於身體不行,委國事於武后,導致了李唐宗室的災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宗在位時間是比較長的,繁瑣的國事讓高宗受累不輕,這應該也是他厭倦朝政的一個原因,幾十年如一日,確實不容易。
2.高宗的光芒被遮擋了
唐高宗的爺爺是皇帝,爸爸是皇帝,他本人是皇帝,他老婆也是皇帝,他的兒子也是皇帝,他的女兒還想當皇帝。排除他那不爭氣的兒子,他的前任——唐太宗乾的比他好,他的後任——武則天干的也不錯,作為一個女人來說,能頂著巨大的壓力幹到那個份上已經很不錯了。所以唐高宗是夾在兩座高峰之間的一個高原,後人瞬間一看,感覺確實不行,但他在中國歷史上確實也是個好皇帝。貞觀之治——永徽之治——貞觀遺風是一脈相承的,高宗正好承上啟下,都為大唐帝國的巔峰——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3.不能單獨的比較功過大小
作為皇帝來說,唐高宗和武則天干的都不錯。如果沒有唐高宗就沒有武則天,所以,硬要比較這二人的功過大小,應該說是極其不妥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