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上南山1

    詩韻有切韻,廣韻,平水韻,等等。每個時期都不盡相同。統稱舊韻,切韻廣韻都在明清之前就已經棄用了,現在懂得人也不多,本人才疏學淺也是聽說,唯有平水韻曾經是科舉制度的衡量尺度,流傳較廣,那是江西平水人編撰的韻譜,受到了當時朝廷的認可。裡面有古音入聲字,叫做平上去入四聲,隨著不斷的語言環境變遷,現在已經是一二三四聲了,沒有入聲字了。而廣東一帶的語言裡還保留著部分去聲發音習慣。也是數百年來傳統保留比較好的地方尚用古音,古音讀古詩更流暢自然,有歷史原貌。網上一南方朋友用普通話朗誦古詩詞,雖然很標準了,由於發音方法不同,齒音很重,捲舌不足,還是聽得出來是南方人,幾次想告訴他不如用家鄉話來讀可能更有原來味道。一直沒說出來。也許他自己矇在鼓裡自己娛樂會更好些。

  • 2 # 碧水青松隨筆

    粵語,廣東方言,至今保留了古韻方言習慣。古人詩作以古韻為押韻標準,所以今人宜用古人詩作相應的古韻來檢測古人詩作是否符合古代押韻標準。

    押韻標準隨時代發展而變化。

    截至目前為止,中華新韻十四韻版本之前韻書,韻部比較多: 隋朝陸法言《切韻》為193個韻部。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孫愐編制《唐韻》是《切韻》的增修本,有195個韻部。 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 金朝劉淵的平水韻根據前人作詩使用鄰韻的情況,把206韻合併成106韻。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趙京戰主編的《中華新韻》只分平仄,不辨入聲,每個韻部中發音為陰平、陽平的字,即為平聲字;發音為上聲、去聲的字,即為仄聲字。不再區分入聲字。這樣,每個韻部實際上自然分成了平聲、仄聲兩個部分。用入聲韻的詞牌,用新韻時改用仄聲。 中華通韻,16韻部,是中華新韻的衍生品。收錄漢字8800多個。 中華新韻十四韻,是中華詩詞學會在2010年在十八韻的基礎上,綜合了使用時的各種意見,而修改釋出的韻書。 ——由簡到繁,由繁到簡,韻書隨時代和語音發展變化而不斷簡化。要不,漢字簡化不也如此嗎? 文化傳承就是這樣遵循去繁就簡、推陳出新,去糟粕取精華的規律發展演變的。

    入聲字保留在一些方言中,方言是語言規範物件,今人舍新韻而厚古韻是食古不化,故步自封,復古倒退,作繭自縛! 強調平水韻實際上就是公然與國家語言規範過不去,與時代前進的步伐和人民大眾生活學習實際需要格格不入!文學藝術脫離了大眾需要,還有生命力嗎?韻書發展難道能例外嗎? 市場上沒有統一度量衡,公平嗎?與時俱進,統一規範古韻和方言,勢在必行,目前當推中華新韻!

  • 3 # 鳥言夷面

    詩經裡沒有,因為詩經是春秋戰國的先秦時期,當時粵地是蠻化之地,沒有被納入疆域,直到秦徵百越之後才納入的疆域。

    秦-漢-……唐---宋---明這些朝代檢測粵語是邊陲百越音,從古至今沒人能聽懂!

    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古代從秦徵百越之後,歷經漢、唐、宋、明……都聽不懂南方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魅族16搶不到,15怎麼樣?還值得入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