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佛緣345

    西周玉組佩飾分為很多級,有的數量大,和田玉本身密度很大,重量大!如果用圓雕重量更大,本人很贊同您的觀點!

    片雕即能滿足審美觀點,又能節約材料,減輕佩戴重量,一舉多得,先祖匠工的智慧,值得學習稱讚!

  • 2 # 卓然堂

    同意這個觀點,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熟悉商周玉器的藏家可能都注意到一個較為反常的現象,就是商代圓雕,特別是小型圓雕佩件明顯多於西周。西周時期的圓雕件少之又少。為什麼呢?一個原因,可能是成組佩玉的出現,如果都是圓雕件,重量過重,玉材消耗量大,不很實際。因此,為解決這個問題,西周時期佩玉以片雕為主。當然,這只是猜測,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審美觀念,因而造成其特有的時代特徵與風格。

    但凡有刻意鑽孔的片狀玉雕,無論是何種器型,應該都佩戴用的。因此,很多西周時期及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璜、玉琥、玉觿等,都可能是組玉佩中的組成佩件,當然,這些基本上都是片雕。

    下面幾件玉佩,有的是組玉佩中的成員,有的可能是單個的片雕佩件。圖3可能是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其餘均為西周時期片雕。

  • 3 # 古玉傳奇

    筆者認為,西周玉組佩在當時確實是象徵著權利、地位、財富、身份、信仰和等級,等級越高,元件越多,走路的步伐就越小,也只有帝王和皇家、貴族成員才能擁有和使用,而且有著非常嚴格的用玉製度,它的品位確實很高,收藏價值不言而喻,在國際拍賣會上的成交價格動輒上百萬元一組,而且供不應求!

    《周禮》中有對組佩的詳細記載“佩玉上有蔥衡,下有雙璜、衝牙,蚌珠以納其間”,孔穎達在《禮記正義》卷三十解說的比較細緻,“凡佩玉必上居於衡,下垂三道、穿以蠙珠,下端前後以懸於璜,中央下端懸於衝牙,動則衝牙前後觸璜而為聲”。從現有的出土資料來看,西周的組佩至少有項飾、腰佩、腕飾三種大的類別。

    西周時期距今3000年左右,當時貴族間開始盛行一種由多件塊玉串聯組成、懸於身上的佩飾,也就是今天的玉組佩,亦如古人常說的那樣,“君子必佩玉”,玉成為了西周時期的一種禮制,是社會等級秩序的象徵,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佩戴。

    西周時期出現了較大型的組佩,按時期及級別不同,組配的大小也不同。

    玉組佩風靡西周,它由玉璜、玉珩、衝牙、玉管、料珠、瑪瑙管等各種珍貴玉飾串聯而成,大多用新疆和田玉籽料製作,少數使用岫玉和地方玉,大多工藝精湛,莊重典雅,令人歎為觀止,代表當時最高的制玉水平。

    西周玉組佩大多片雕,紋飾精美、造型獨特,玉璜、玉珩特多,但由於當時鐵質工具還未問世,制玉水平參差不齊,保留了原始的片切割和拉絲工,大多留有不規則的切割痕、對接痕、臺痕和橫七豎八、雜亂無章的打磨痕跡,厚薄不一,區域性不夠圓,甚至出現幾個截面,或者出現走錯砣和錯位的現象,這些恰恰是真品的特徵之一。打孔一般是對鑽,留有臺痕,外大內小,內留有不規則疊加的旋紋和鑽痕,內外包漿一致。大多有裂必有沁,工痕多白化,玉表面寶光四溢,用手背划過去,有牛奶般絲滑!這種寶光柔和內斂,不傷人眼,寶光在上,沁色在下,沁色與玉質渾然一體!贗品大多呈現賊光,高光,沁色浮於表面,甚至無光澤,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和滄桑感!染色燻烤的地方毛孔堵塞,沒有過渡和層次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參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