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
2 # 花貓人力劉雨昊
一次,魏徵對唐太宗說,我願做名臣而不願做忠臣。唐太宗問,名臣和忠臣有啥區別呢?魏徵說,古代堯舜的臣子稷,契就是名臣。而比干就是忠臣。名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獲得光輝。而忠臣慘遭殺害,君主獲得昏庸殘暴的罪名。
-
3 # 半坡居士趙武寧
名臣是忠人民忠於發展規律。忠臣是忠於帝王,名在一個混亂的國家。如果出現一個可以解救老百姓的人物。他會毫不猶豫投靠這個人。良禽擇木而棲。
忠誠。就是不管這個國家怎麼樣,如商朝的比干,面對皇帝的昏庸腐敗。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不會選擇背叛國家這就是忠臣,而武成王看到國家昏庸腐敗,投靠興起的周朝,因為周朝民足主賢,這就是名臣。
-
4 # 中華帝國復興
名臣顧名思義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臣子,雖然不屬於貪汙腐敗之徒,但多少有自私的嫌疑,有時候為了自己的名利自己的道理可以至君臣之理於不顧,而忠臣絕不是這樣,他們為了效忠國家,效忠朝廷,效忠皇帝粉身碎骨,哪怕揹負罵名也在所不惜!
-
5 # 老驥伏櫪5003
誰不知道你名聲遠揚呀!出的是什麼名?所謂名,就是出名,是名聲!是絕對的。所謂忠,就是忠於誰?是相對的。
名有好壞之別,忠有為誰之分。有的名揚千古,有的遺臭萬年,都是出名了!
名垂青史的有:唐朝的魏徵,北宋的包拯,南宋的岳飛,文天祥,明朝的海瑞,戚繼光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好多。遺臭萬年的,比如秦朝的趙高,南宋的秦檜,明朝的魏忠賢等等,歷朝歷代也是好多。他們都是歷史上的出名之臣,不過就是有好壞之別!
我們平常所說的忠臣,大都是以對忠於國家,為人民請命,馳騁疆場的人!而非是終於皇帝一個人的人。比如,你能說和珅不忠於乾隆,秦檜不忠於趙構。只有為國為民的人才是能名垂青史的忠臣!將被歷史和人民銘記!
-
6 # 東白啟明
用現在的話來說:名臣就是在歷史上名聲很大的臣子。他們一般很有本事或非常有才能,會幹事,而且能幹成事,但他乾的事不一定是好事。忠臣就是一生忠君愛國,到死不改初心的大臣。但也有一種愚忠的大臣,就是那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人。他們緊緊抱著君主的大腿,凡是君王說的都是對的,凡是君王的指示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為了維護君主的最大利益不惜遭至殺身之禍,這種人也許只有皇帝一個喜歡,他們所做的事不一定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有利。然而,世界是多變的,人也是複雜的,同時歷史也不是一承不變的白紙,也不會象小孩子玩警察抓小偷遊戲那樣,好人壞人分得那麼一清二白。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透過風風雨雨的大浪淘沙,有的人是名臣,但對於自己的君王甚至自己的國家來說,絕對不是忠臣。如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謀略家。他是楚國人,因遭人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楚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加上具有高超的才能,最終帶領吳國打敗了楚國,並將楚平王的墳墓撬開,用鋼鞭鞭屍三百下,報了私仇。如果從個人成功的角度來說,伍子胥是一個依靠自己的努力使得歷史記住他的人,但在忠君愛國的角度來說,他為了洩私憤,把自己的祖國給打敗了,可謂是一個叛國者。
現在再看一個愚忠的例子:明朝的方孝孺,在大勢已去的形勢下,仍死報著“從一而忠”的思想,斷然回絕了為發起"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要求,牽連其親朋學生870餘人悉數遇害,變成我國曆史上僅有一個被"誅十族"的人。方孝孺的人格魅力不得不讓人佩服,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裡,象這種人還真不少。但是我們無法去判斷這種愚忠的對與錯,好與壞,畢竟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
最後,我們再看一下既是名臣又是忠臣的例子:大唐狄仁傑。這個在電視劇中,大腹便便的胖子,經常會問一句“元芳你怎麼看?”其實,在歷史上他是一位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這樣的人,才配得上“忠臣”和“名臣”這兩個稱謂。
回覆列表
名臣是指歷史上做出了促進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有一定貢獻和名望的著名大臣。例如歷代王朝的著名相國,秦代的李斯,如漢代的霍光,唐代的狄仁傑,明代的張居正等等…
而忠臣是指忠於國家和朝廷及君主的大臣。他們不一定有很高的名望,很大的貢獻。單憑忠誠之心,盡綿薄之力!如宋代的文天祥,明朝的海瑞,南明時血戰揚州的史可法等…此外名臣懂形式,明時局。知道怎樣做才能夠挽回不利的局面,至少是可以努力向好的方面爭取!而忠臣中固然也有名臣(兩者並不一定非得對立),但是更多的是墨守成規,不思變通之人。唯知″武死戰,文死諫",而盡己之忠,卻於大局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