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晚6

    調動與指揮不是一回事。唐自安史之亂後,國力大衰,導致蕃鎮割據。宋太祖陳橋兵變,建立了大宋。宋太祖是武將出身,害怕將來有人也奪了他的皇位。有一天,請眾位開國功臣吃飯,說我做一夢,夢見有人要竄位,不知是你們哪個。眾將說陛下是誰,宋太祖說你們都像。眾將嚇得,請宋太祖指條生路。宋太祖說你們御甲歸田,保你們終身富貴。眾將第二天就請辭,宋太祖收回了兵權。

    宋太祖將統兵權與調兵權分割,設了樞密院與兵部兩個軍事機關。部隊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後來王安石變法,有人建議將兵部與樞密院合併,宋神宗說先帝說不以兵怲歸有司。

    所以統兵權與調兵權不是一回事。

  • 2 # 蘑菇雅說

    你好,我認為在古代軍隊中,調動和指揮不是一回事,而軍政分離,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並且在秦朝就開始了全國性的運用。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虎符的出現

    眾所周知,虎符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將軍手中。虎符最早出現於戰國,在秦朝建立後,推廣至全國使用。當需要用兵時,由皇帝手中虎符與將軍手中虎符相匹配後,將軍才能領兵出征。這,便是最早的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

    2:郡縣制

    郡縣制的實施,在地方上實行了軍政分離,改地方的軍政合一為郡守掌行政、郡尉掌軍事、郡監御史掌監察。

    當然了,雖然調動和指揮的分離在戰國,秦朝時期就已出現,但真正形成穩定的制度應該算宋太祖趙匡胤。

    我們知道,唐末和五代十國時,中國政治上最大的弊端是藩鎮割據,將領擁兵自重。只要擁有一支軍隊,就能佔據一塊地盤做稱王,且子孫相繼,朝廷沒什麼辦法。而趙匡胤本人就是幹這個起家的,他當年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因此等到他自己當上皇帝后,想起自己的這個發家史,自然對軍人擁兵格外防範。

    “杯酒釋兵權”是人所共知的典故。雖然剝奪了那些將軍的兵權,但如果沒有制度的建設,依然會有新的軍事將領擁兵自重。於是,宋太祖開始改革兵制,調兵、統兵權分離。他強化了樞密院之權,用來分兵部之權——也就是削弱了相權。“兵符出於樞密,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也就是說,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大臣領兵出征,從而實現了“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當然了,宋代這樣的兵制也不是說沒毛病,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因為這種制度下的軍隊會因為出兵程式繁瑣,以致前線喪師失地都沒能去征戰,這也是導致了宋朝屢屢被北方少數民族打敗的原因。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比宋太祖還精明,他為了防範軍人專權,進一步將“統兵”和“調兵”權分離,強化了“文人治軍”。設大都督府,統領天下兵馬。後來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也叫五軍府,管理在京的除親軍外的各衛所和在外的各督司,但軍府只管軍籍和軍政,沒有調兵之權。每逢戰事,皇帝親自任命軍事統帥,兵部發出調兵命令,都督府長官率領部隊奉命出征,由此軍權最終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歷朝歷代都在為如何把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而傷透腦筋,但其實最終不過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戀愛帶給人更多的是快樂還是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