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亮聊電影
-
2 # 早安陽光862
這是一個典故,但是項羽知道,如果不死,最終逃走江東的父老鄉親不會饒了自己,劉邦更不會饒了自己,所以自己的死去可以死得其所,同樣可以還天下太平盛世。
-
3 # 燕山永固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是中國兵法“勇戰派”的代表人物,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垓下之戰失敗後,項羽寫下了這首千古悲情的詩句,在我們的心裡,項羽是一位可歌可泣,可敬可愛的悲情英雄。讓我們來看一看項羽在烏江自刎前發生了什麼。
公元前202年八月,項羽與劉邦在滎陽一帶作戰,此時的項羽後方的糧道已經被劉邦切斷,無法進行持久作戰,而劉邦的手下韓信,彭越也沒有及時到來。所以無法對項羽進行合圍包夾,於是雙方簽訂了一個鴻溝合議”,約定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然後項羽率十萬楚軍向楚地撤兵,劉邦也準備按約定撤兵。
此時,運籌帷幄的張良和謀士陳平向劉邦獻計,不如趁項羽士氣低落,軍疲馬乏之際突然發動攻擊,還奉承的說道,這是上天要滅楚國,你只不過是順應天意罷了。劉邦採納了二人的建議,突然向項羽發動進攻,同時劉邦又一次向韓信,彭越發出命令。讓他們及時趕來對項羽形成合圍之勢,但是韓信,彭越沒有按劉邦的命令趕來(這也為後來二人的悲慘命運留下了伏筆)。
結果就是劉邦再次被勇猛無敵的項羽打敗,被迫退入陳下堅守不出,楚軍對漢軍進行了反包圍。劉邦問計張良,韓信彭越不願出兵怎麼辦,張良說,韓信,彭越未有封地,如果能夠許下封地,他們一定願意來。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終於韓信和彭出兵了,而後劉邦又命令劉賈和英布自淮地北上,一共五路大軍對項羽展開合圍。
公元202年11月,項羽大軍退至垓下,此時項羽約有十萬軍隊,漢軍韓信主力部隊有三十萬,加上彭越、英布和劉邦的軍隊共有大軍六十萬。此時的項羽糧草幾乎耗盡,反觀劉邦雖軍隊數量龐大卻有源源不斷的供給,根本不用擔心,蕭何對後勤保障的功勞居功至偉,大戰一觸即發。
十二月,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發動攻擊,共分三路,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戰鬥一開始,雙方激烈交戰,戰事十分激烈,韓信選擇了戰術性後撤,項羽立即率領大軍追擊,正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此時韓信帶領大軍返回來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韓信十面埋伏,將項羽困於垓下。
在韓信的安排下,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於是楚軍士氣全體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上,項羽突出重圍逃至東城,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天亮以後楚軍發現,派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邊打邊退,等到渡過淮水,只剩一百餘人,而後到達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受到一個農夫欺騙,致使迷路所以被漢軍追上。項羽突圍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而後項羽繼續向南逃跑,到達烏江邊(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江邊有一老漢一艘小船,準備渡項羽過江,老漢勸說項羽渡江,以圖東山再起,但是項羽看著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又想到當初自己率領八百子弟兵出征是何等的豪邁,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是拔劍自刎。項羽英雄的一生就此終結在烏江之畔。留下了那首千古悲情的詩篇,也留下了千古的遺憾!
回覆列表
西楚霸王項羽,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兵形勢代表人物,剛毅果敢勇猛難當,李清照有詩評價“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核下之戰項羽兵敗,率騎兵28人準備渡江,,史學家分析《史記:項羽本紀》中一段話,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字面上的意思是想要去烏江,最終卻沒走的了,最終自刎於東城,即現在的安徽定遠。
項羽自刎烏江的說法應該是來自戲曲、詩詞。文人墨客寫了大量的關於項羽的悲情英雄詩歌,經過民間上千年的廣泛傳播,便有了楚霸王自刎烏江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