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青舟

    餓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是最好吃的。

    我喜歡吃粥,特別是晚飯不吃飯的時候,就喜歡叫點外賣喝粥。粥有甜粥和鹹粥,吃粥的時候一定要去專門喝粥的地方去買粥,粥的味道做的才比較正,也比較好喝。

    南方人應該是比較喜歡喝粥,我是北方人但是畢業之後一直在江浙地區工作,所以我也喜歡上了喝粥。

  • 2 # 金楓

    昆都的繁華與熱鬧,已經過去啦,現在都很懷念。

    你要問我,吃過最好的夜宵一定是在昆都。剛從學校畢業出來上班,每到週末,叫上幾個兄弟,再叫上幾個小姑娘,就全泡在昆都的酒吧。也許是經過酒精的洗禮,狂躁的音樂,奔放的蹦迪之後,都要去吃昆都的各種小吃,各種滷味,感覺最好吃了。後來,隨著年齡大了,慢慢的就受不了那種音樂,就不去了。再換地吃夜宵,再也找不到那種好吃的感覺啦!果然年輕才有活力四射!現在的味蕾越來越挑還是東西不好吃,我已經傻傻分不清楚啦!

    你們尼?

  • 3 # 凱哥的生活札記

    最愛的應該是港式的生滾粥吧!就是那種一喝就上癮的感覺,下面我來說說做法吧:首先把豬筒骨熬出白湯備用,把幹蔥頭香菜熬出蔥油備用,然後是製作粥底,把大米拌上少許花生熟油醃製一會下入水中大火燒開,小火慢慢煲至大米開花就可以了,然後加入你所喜歡的食材,比如可以做海鮮的味道,也可以加豬肉,牛肉等等,肉類最好先提前進行醃製一段時間,這樣吃起來更加滑嫩,出國前淋蔥頭油,加蔥花即可,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做一下吧!

  • 4 # 京華食報

    丨白天不懂夜的“美味”丨

    燒烤啤酒小龍蝦

    海鮮炸雞鐵板燒

    鴨脖火鍋麻辣

    白天,太陽的光芒太盛。在光天化日之下,人們帶著層層疊疊的偽裝,周旋在世俗的生活工作之中。傍晚,夜幕降臨,黑夜成了人最好的保護色。人們脫下古板嚴肅的外套,鬆弛了緊張一日的神經,在夜色的掩護之下,展現出自己對於食物最直接的渴望。

    一座城市真正的靈魂,都在夜晚。入夜越深,越能顯示出它的“本色”。而夜宵的火爆程度,也從側面折射出了這座城市的人氣和活力。

    烤麵筋、烤冷麵、臭豆腐、小龍蝦、鐵板燒、各種串兒……白日隱匿的小吃攤、燒烤車紛紛架出,散發出一陣陣危險又致命的氣息。日光下曾經驕矜的靈魂,在這樣的誘惑之下無半點自制力可言,只想暴露本性,敞開懷來吃一陣暢快淋漓。

    何以消夜,唯有夜宵

    用美食相伴來度過長夜,從不是現代人專屬。

    唐代,詩人方幹在詩《冬夜泊僧舍》中用“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道出自己一斟一酌間,伴著微氳的酒意消磨時光的日常;宋代《夢梁錄·卷六·除夜》裡則有“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件、蜜煎、糖煎及市食”,展現了宮廷慶祝除夕夜間點心之豐盛;到了清代,《紅樓夢》中除夕守歲,老太太說:“夜長,有些餓了”,鳳姐回有“鴨子肉粥”

    要說古代最具有“夜文化”的,大抵是宋代。宋代實行市坊合一,取消宵禁制度,開始形成夜市。各種雜貨鋪、飲食小吃店琳琅滿目,好不熱鬧。《東京夢華錄》裡記載了當時的全盛景象:“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

    至於當時能在夜市上品嚐到的美食,更是數不勝數,至今看來也能讓人口水三尺。夏日有冰雪冷元子、生醃水木瓜、紫蘇膏、荔枝膏等各種消暑甜湯;冬天有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繪等驅寒解飢。

    “消夜”,是一種消磨長夜的藝術。古人以“消夜”展現夜間豐富的飲食文化,久而久之,“消夜”從動詞逐漸轉變為名詞,指代食物,甚至演變出“夜宵”一詞,成為夜間所食用點心的專有名詞。

    “宵”、“消”二字包含的這兩重含義——“小”和“享受”,正是消夜或者吃夜宵的精神所在。

    ——楊葵《過得去》

    何以消夜,唯有夜宵。

    一道契合心意的美食,可以成就一整晚的愉悅。而所謂夜宵,也從不是晚餐的延續,它自成一派,獨立於三餐之外。白日的三餐是為了生存而食,夜宵卻往往直達靈魂深處。

    就像黑澤明說的:“白天吃東西補益身體,夜晚吃東西補益靈魂。”

    中國南端,“自由又墮落”

    南方小城的晚間就容易度過。也許是氣候的原因,深夜都還在外面遊蕩。在福州,在街頭火鍋店喝酒,一喝就到了夜深

    如果說日本的“深夜食堂”是燒鳥屋、居酒屋,那中國的“深夜食堂”無疑是夜市大排檔,人間煙火氣十足。

    夜市,往往是當地市中心旁的一條街道,聚集了當地最負盛名的小吃。霓虹燈閃爍,叫賣聲與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一股股自由又墮落的氣息在空氣中瀰漫,讓人情不自禁會走入其中。

    對於華人來說,夜宵的口味選擇亦是有趣,就算不一定到極致的油膩辛辣的地步,卻也重口十足,總之,還不如白日裡來的清淡。深夜就像是個催化劑,被美食俘虜的罪惡感會在這時被拋到九霄雲外。還管什麼體重、健康?放開了吃!

    遍佈在全國各地的夜市,就是憑藉著自己超凡的魅力,將一顆顆蠢蠢欲動的“吃貨之心”從嚴肅、壓抑之中解放出來。

    各地的夜市各有不同和特色,而在中國最南端的臺灣、海南以及廣東三地,憑藉著緯度以及溫度的天然優勢,365天全年上崗的夜市,成為了當地城市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臺灣丨沉澱的閩南傳統與外省鄉愁】

    臺灣,是寶島,也是“飽島”。沒逛過臺灣的夜市,相當於白來這裡一趟。

    在臺灣,無論城市大小,哪怕經濟不濟,也都有夜市的存在。夜市文化,是瞭解臺灣文化的重要一環。想要開啟臺灣美食之旅,必然繞不過臺北。這裡有名氣最大的有士林夜市,臺北人最愛的寧夏夜市、電影《春光乍洩》裡的遼寧街夜市、學生族青睞的師大夜市……

    其中,士林夜市是臺灣最早的夜市,已有上百年曆史。臺灣夜市由街邊三五小吃攤興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臺灣加工業鼎盛時期,夜市自此逐漸壯大。而臺灣的夜市,除了美食小吃,還有百貨、電玩、按摩……各種你想到想不到的都有。

    影視劇的熱播讓蚵仔煎與炸雞排成為了臺灣夜市的代表,然而所謂“蚵仔煎”也只不過是“蠔烙”在臺灣的另一個名字罷了。說到臺灣最具本土氣質的夜市小吃,莫過於臺灣擔仔麵。

    臺南的擔仔麵,是連“老饕”梁文道都讚不絕口的美味佳餚。鮮美甘甜的甜蝦湯頭、香醇不膩的肉燥、口感滑順香彈的麵條,佐以輔味的香菜、豆芽與蒜泥,鹹鮮的口味藏著攤主的匠心獨運。

    每一碗擔仔麵的肉燥裡,都藏著攤主獨一無二的秘籍。因而每一家的口味都是鹹鮮的味道,卻又有著毫釐的差異。

    另一個臺灣的夜市“小霸王”則非臭豆腐莫屬。數米之外就可以聞到的臭味讓人口舌生津。

    攤主從自己的桶或者盆中撈出幾塊已發酵的臭豆腐直接放入熱油鍋中,瞬間,臭豆腐表皮便變得金黃酥脆。與紹興臭豆腐十分相似,它們都是外皮酥脆、內部松嫩的口感,然而臺灣的臭豆腐起鍋後是搭配酸甜泡菜食用,卻又是另一道演繹。

    飲食是一種記憶,是歷史流傳的證據。臺灣的夜市裡,沉澱著閩南本土的飲食傳統與外省人的鄉愁之味,它們互不干涉,卻又彼此適應,在歲月的加工之下最終成為了臺灣的一張名片。

    【海南丨質樸與低調中,夜宵的味蕾在躁動】

    ▲ 海南大學南門小吃街,讓你從這頭的攤位吃到那頭。

    夜宵,海南話稱作“夜餐”。在海南,“老爸茶、打彩、夜宵”被民間戲稱為海南的三大支柱產業。當然,這並不是以GDP衡量出來的,而是從海南的現實生活中總結而來。

    海南的白天氣溫很高,落日後伴著海風吹拂,空氣裡都是舒爽。這樣的海島生活環境,也讓當地人形成了“白天屋裡蹲,夜晚上街逛”的習慣。夜幕下的海南,熱帶風情和豐富小吃碰撞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夜宵文化。

    夏日裡,是海南夜市最熱鬧的時候。白天的Sunny炙烤,把人曬得無精打采,一入夜便紛紛重新精神活躍起來。小販們鱗次櫛比,雜貨、衣物、遊戲、土特產、電器、飾品……在百貨商場裡買不到的小玩意兒,一定可以在這裡找到。而最吸引人的,依然是那些最契合深夜氣氛的夜宵大排檔。

    海南人的口味偏於清淡,夜宵也是如此。清淡消暑的小吃、原汁原味的海鮮燒烤,都不會給海南人的腸胃增加過多負擔。

    清補涼,風靡整個海南的特色涼爽甜品,海南的夏日標配!只要有夜宵的地方,就有清補涼。

    清補涼配料豐富誘人,少則十幾種,多則二十幾種!常見的有花生、紅豆、綠豆、芸豆、薏米、涼粉、通心粉、西米露、鮮椰肉、紅棗、桂圓肉、西瓜粒、菠蘿丁、鵪鶉蛋、椰奶、葡萄乾、芋頭等。大多是就地取材,保證了絕對的新鮮。吃一口甜涼爽口,迅速降溫。有了它,再也不怕暑氣來襲!

    一說到海南夜宵吃什麼,不少當地人的腦子裡第一個冒出來的肯定是——粉!

    海南的米粉種類太多了,在全國米粉的版圖上,算得上是被大家忽視的一匹黑馬。而其中,又必然有海南炒粉的一席之地。海南人喜歡把炒粉叫作“炒粑條”,這個形成於明代的海南傳統小吃,口味經典永流傳。

    油鍋加蒜炒香,入豬肉片、魷魚絲炒熟,加海南手工製作的米粉條,和食鹽、生抽、胡椒粉等調料快炒出鍋。當然,可搭配炒粉的配料食材更加豐富,只要可以炒,一起往裡放:豬肝、雞雜、丸子、蝦、雞雜、豆芽、青菜……米粉韌性有嚼勁、滑而不膩,配菜滋味豐富濃郁。深夜吃一盤,美到睡不著。

    還有不得不提的海南夜宵之王:雞屎藤粑仔。名字不夠風雅,但擋不住人家味道的美妙。

    沒吃過的人,可能光聽名字就望而卻步。朋友,請你不要對雞屎藤有什麼誤會。它是一種蔓藤類植物,葉子揉爛後會散發出一股雞屎味,因此得名。但如果久聞又會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

    雞屎藤粑仔可以說是海南最具鄉土特色的小吃了,清熱解毒、祛溼補血,超級適合夏天。將採摘的新鮮雞屎藤葉和浸泡過的大米搗或碾成粉狀,再用水和勻,掐成小小的圓狀粑仔,蒸熟便可食用。夏日夜晚,來一碗冰鎮椰奶雞屎藤粑籽,清爽香甜、軟糯可口,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會中暑!

    【廣東丨面對食物,晝夜不停】

    ▲ 2018年,在最愛點夜宵的前十城市中,廣東省包攬了其中的6票席位,不愧其“大吃省”的稱號。

    先來看份資料。2018年初,餓了麼官方釋出《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本地生活服務藍皮書》,用大資料還原了華人在2017年的眾生“吃相”。其中,廣東當選“全國最愛點夜宵外賣”的省份。而廣東揭陽也赫然在榜,被評為“全國最愛點夜宵外賣的城市”。

    雖說是外賣,也不難從中一窺“大吃省”人民對夜宵的愛有多深。

    廣東的夜宵文化早在古代便已形成。畢竟,他們自古就喜歡24小時不分晝夜地吃。

    嶺南地處亞熱帶,晝長夜短,天氣更是炎熱溼悶。一早一晚,不冷不熱,最適合出行。於是,當地人慢慢發展出兩大愛好——早茶和夜宵。

    晚清道光二年記有“廣州西關肉林酒海,無寒暑,無晝夜”的說法。民國時期,廣州市內就漸漸形成了不少“夜食街”,形成了獨有特色的廣式夜宵文化。上世紀十九、二十年代,陸續有廣東人跑到上海開粵菜館,也把夜宵風帶到了這裡。《滬江商業市景詞·宵夜館》有如此描述:“館名宵夜粵人開,裝飾輝煌引客來。”足見當時的粵式夜宵有多受追捧了。

    廣東人通常以“宵夜”來稱呼,更為口語化,但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叫法。

    潮汕人稱之為“夜糜”,意為無論夜裡食物吃得何等驚豔絕倫,也要以一碗平平淡淡的白糜作為收尾,清清白白、返璞歸真。而在廣州,則叫作“蒲天光”,意為玩兒一通宵直到天亮。甚至有家名叫“蒲天光”的店,是廣州市第一家開通宵的大排檔。

    廣東人講究養生,夜宵也不例外。

    在當地夜晚的大排檔裡,凌晨兩三點仍能見到有師傅在鍋前煲著粥。皮蛋瘦肉粥、魚片粥、豬肝粥、艇仔粥、螺肉粥、狀元及第粥、水蛇粥、砂鍋粥、瑤柱粥……一碗進肚,暢快又滋補,此時似乎不用那麼在意脂肪。

    與此同時,和粥並稱為“廣東夜宵三大寶”的另兩位——粉和麵,自然也不能少。百吃不厭的雲吞麵、竹升面、牛腩面、客家醃面,魚蛋粉、腸粉、牛河粉、瀨粉……不管pick哪一種,都是深夜的絕妙好味。

    在廣州的時候,朋友還帶我吃過一家開在居民樓頂天台的燒烤店。

    潮溼悶熱的初夏夜晚,衣服隨著密密的汗珠黏在身上,這種不適感卻絲毫沒有影響我們深夜覓食的興奮心情。沿著街道小巷七拐八拐,在漆黑一團中摸著牆壁爬上樓頂,燒烤的熱氣、食客的喧鬧一起撲面而來。

    一日不過三餐六尺,人生只是手中一串。

    直呼:“何以解憂,唯有擼串。”

    要知道,這世上

    沒有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事,

    如果有,那就兩頓。

    當夜幕降臨,華燈亮起,

    在城市的某個角落裡,

    充滿煙火氣的食物的香味,

    正勾引著無數吃貨的胃,

    吸引著他們的腳步,

    奔向一個叫“燒烤攤”的地方。

    伴隨著肚子聲聲咕咕叫,

    和吞嚥口水的聲音,

    城市的夜晚轟趴,

    各地特色燒烤推薦

    1

    雲南昭通·牛肉小串

    雲南昭通,

    當夜色降臨,霓虹燈亮起,

    城市的某個條燒烤街,人流漸漸大了起來。

    而吸引他們腳步的,

    是一種叫“牛肉小串”的美味。

    昭通小串兒,

    真正烤得好的是當地的回民,

    他們深諳牛肉小串的奧義:

    選肉,要選上好的老黃牛肉;

    而獨門配方的滷湯,

    則是牛肉小串的靈魂所在。

    浸透了滷汁的牛肉小串,

    整把整把放上燒烤架,

    猛火這麼一烤,

    伴隨著跳動的火焰,肉滋滋作響;

    等到六七成熟時,

    再撒一把雲南人最愛的幹辣椒提味,

    那個香哩,讓人大老遠就開始流口水。

    “老闆來50串”

    “老闆再來50串”

    “來吧再來100串”……

    在昭通買烤串,

    一次不點個50,100串,

    別說顯得摳門,不好意思,

    都對不起自己的胃!

    馬思燒烤

    四川西昌·長籤火盆燒烤

    大涼山下的西昌,

    每天下午5點,

    一種“巴適”的煙火氣,

    準時升起,呼喚著吃貨們的胃。

    大約從8年前開始,

    燒烤從宵夜,慢慢變成了正餐。

    在這裡,晚上一起吃燒烤,

    是朋友間心照不宣的約定。

    而最令當地吃貨心心念的,

    是一種叫“帶皮烤涼山小豬肉”的美味。

    材料選用的是

    涼山彝族人家養的高山豬;

    而烤法採用的是

    發源於涼山彝族的長籤火盆燒烤。

    小山豬,

    要先燒乾蕨草和松塔褪去毛;

    然後連皮帶肉切成小塊,

    用厚厚的小米椒和蒜蓉醃製,

    完全不用香料和雞精。

    醃製入味後,

    再串在半米長的竹籤上,

    直接伸入火盆裡烤,

    最後再加上菜籽油。

    手法復古又簡單粗暴,

    味道卻很驚豔,

    一口一串,讓人慾罷不能。

    豬皮是精華所在,

    細嫩厚實,充滿膠原蛋白,

    烤到色澤金黃滋滋冒油,

    再蘸上辣醬、黃豆和芝麻磨成的調味料,

    外焦裡嫩,鮮香彈牙。

    “除了想我媽,就想吃這個。”

    對西昌人來說,

    聚餐聚會,山珍海味,

    不如一起去燒烤攤裡擼串。

    小二自助燒烤

    新疆·喀爾曲尕紅柳燒烤

    新疆,

    遠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

    有一個叫羅布村的地方,

    這裡的男人,個個都是燒烤的行家。

    如果你在飯點到這個村子,

    你可能會看到:

    一群人圍著燒烤架,

    羊肉串香飄四溢,

    烤好後,大家拿起串就吃,

    大口大口吃肉,別提多滿足了。

    羅布人燒烤,簡單粗暴,

    只一把粗鹽,

    就能把羊肉的鮮甜逼出來。

    而秘訣就在於

    羊肉串的那根“籤”;

    不是普通的竹籤,

    而是當地獨特的紅柳樹枝。

    新疆尉犁·饢坑烤全羊

    如果說羅布人的紅柳燒烤,

    是燒烤中的“自然流派”,

    那麼在尉犁縣城,燒烤則更為豐富。

    如果你想知道

    尉犁哪裡的烤全羊最好吃,

    那麼得去問那些走南闖北的司機,

    哪家肉好吃,他們最清楚。

    而他們十有八九會推薦你去

    縣城邊、國道旁的阿不烤全羊店。

    這家店的老闆,

    深知烤全羊不能全靠手藝,

    需用本地的羅布羊,才能做出美味。

    他家的烤羊手法也跟別人不一樣。

    要先用鹽水熄滅饢坑裡的明火,

    再把塗滿 13 種中藥的羅布羊放入饢坑

    據說,這種高溫的水蒸氣,能讓羊肉更鮮嫩。

    而烤好後,阿不會把羊掛在店外,

    羊肉的香味讓路過的人不覺便停下來腳步。

    沒辦法,食物的誘惑,太難抵擋了!

    阿不烤全羊店

    廣東湛江·烤生蠔

    廣東湛江,

    位於中國大陸的最南端,

    是座海濱城市,

    海鮮自然是琳琅滿目。

    而對於當地人來說,

    “沒有烤生蠔的夜晚,純屬虛度”。

    在這裡,

    有個叫綠林食坊的地方,

    五顏六色的店鋪招牌上,

    都不約而同地有一個“蠔”字。

    是的,不用懷疑,

    這裡每一家店都有賣烤生蠔。

    這是一種鮮嫩肥美的美味,

    肉質Q彈的大個頭生蠔,

    經過炭火一烤,就滲透出鮮美的汁,

    再刷上點蒜蓉,簡直不能再美味!

    蒜蓉和生蠔天生就是絕配。

    但是,在這裡,

    還有另一種吃法——原味生蠔,

    不開蓋、不放調料,直接烤熟,

    然後再蘸上醬油和芥末調成的醬汁。

    大大的生蠔,一口一個,

    汁與肉融在口中,

    滿滿一大口,一個字:爽!

    這種鮮味是冰凍的生蠔所沒法比的。

    並且,這裡一打生蠔,才30塊!

    湖北宜昌·秘製烤茄子

    湖北宜昌,環城北路,

    傍晚7點,茄子妹的燒烤攤,

    漸漸熱鬧起來。

    烤茄子本身並無甚特別,

    烤茄子的燒烤攤比比皆是,

    但茄子妹卻烤出了自己的特色,

    烤出了獨一份的秘製烤茄子。

    茄子必須是

    宜昌青紫相間的本地茄,

    皮薄肉多水分少;

    燒烤時刷上一層薄油再割開,

    鋪上滿滿一層秘製蒜蓉醬;

    再打雞蛋,鋪平整個茄子,

    蛋液中和了大蒜的味道,

    在煙火中水乳交融,

    烤製成溏心狀便可出鍋。

    本地茄子、秘製蒜蓉、溏心雞蛋,

    這三樣缺一不可,

    構成了好吃到腿軟的烤茄子。

    遼寧錦州·烤乾豆腐卷兒

    遼寧錦州,

    東北燒烤界的扛把子!

    區區1萬平方公里的面積,

    竟有著近2千家烤串店,

    鱗次櫛比地排滿了整座城市。

    而錦州燒烤的最大特點,

    在於什麼都能烤!

    無論是肉、蔬菜,

    還是蠶蛹、蟋蟀......

    上天下地無所不烤。

    烤乾豆腐卷兒便是其中一種。

    烤乾豆腐卷兒,

    講究一口半根。

    4種餡料同時進入嘴裡:

    豆香、青椒辣、火腿的鮮,

    金針菇的爽脆,在口中充分融合,

    演變成一種唇齒留香的美味。

    香辣交替、軟嫩多汁的

    湖南長沙·烤韭菜

    外表酥脆,

    裡面是黃澄澄土豆泥的

    吉林長春·炭缸烤土豆

    重口味“黑暗料理”

    東北烤蠶蛹

    香氣撲鼻、酥脆包漿的

    全國近30個城市,

    500多家傳奇燒烤攤,

    其中很可能就有你家樓下那個。

    這樣描述燒烤攤的人們:

    “幕天席地,通暢透氣,

    桌子雖小但人捱得更近,

    光線昏暗卻容易敞開心扉。

    就著夜色,喝酒聊天,

    初次見面略顯生分的感覺,可以迅速消融……”

    在這裡,

    每一個燒烤攤都是一個江湖。

    相熟抑或不相熟的人們,在這方寸桌上,

    敞開心扉,把酒言歡,眼眶一熱,

    就把白天裡說不出的故事說了出來。

    燒烤攤的故事或許並不稀奇,

    但這就是平凡而熱辣的市井人生,

    離我們那麼近,又那麼真實。

  • 5 # 果汁先生影視剪輯

    夜幕降臨 繁星閃現

    河堤宵夜檔的燈光一家家亮起

    作為陽江人的宵夜聖地

    入夜後的河堤

    總是有形形色色的美味

    滿足我們遲遲不肯入睡的味蕾

    準備好紙巾,解鎖河堤美食

    晚九點後,河堤就變得熱鬧非凡

    人們三五成群相聚到這裡“覓食”

    一張簡單的木桌,幾把膠椅

    就開啟陽江人的“夜宵模式”

    河堤·演變

    過去,陽江作為粵西小城

    河堤一帶商賈雲集,商貿活動繁華

    吸引大大小的酒店、餐廳落戶

    孕育了河堤獨特的餐飲文化

    改革開放後

    陽江撤縣建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河堤一帶繁華盛景不再

    但河堤的飲食文化卻很好地儲存了下來

    時至今日,河堤仍是陽江人的網紅宵夜地

    外地人瞭解陽江宵夜文化

    品嚐陽江地道小食的必來之地

    河堤宵夜千百種

    但要數鮮甜、爽脆的佼佼者

    泥蟲粥肯定入選

    今天就來聊聊陽江河堤宵夜檔

    那一碗泥蟲粥

    難捨河堤情,祖輩傳承做好泥蟲粥

    猛記宵夜檔在河堤面對漠陽江開了30餘年,經歷過改革開放初期,見證了河堤的宵夜檔摸爬滾打發展史。

    猛記宵夜檔是祖輩傳承下來的,老闆堅持多年在河堤開店,是因為喜歡陽江的風土人情,和見證他成長的地方。

    老闆說“堅持三十年如一日地精心挑選最好的食材,是做好泥蟲粥的關鍵”。

    一位六旬老伯是這裡的老顧客。每天都會來江邊打卡吃泥蟲粥,這裡的泥蟲粥吸引了他,來這裡吃宵夜就好像是在自己家一樣隨意。他說:“泥蟲”入口脆夾爽,有很濃的海鮮味,味道極鮮美。

    陽江特色泥蟲粥做法:

    “泥蟲”入口脆夾爽,有很濃的海鮮味卻沒有沙子,這是因為每一條泥蟲都得通乾淨翻好腸,很花功夫。泥蟲粥的通常做法是用瘦肉薑絲煲一煲粥,粥上臺的時候再將泥蟲蔥花和香菜放進去,不一會兒泥蟲就浮上粥面,條條肥美,那粥也鮮甜無比,這讓它成為了宵夜極品。

    除了猛記宵夜檔

    河堤大多數的宵夜檔店面陳舊

    不少是經營了數十年的老店

    這些獨具歷史感的老店存在本身

    就是陽江人的飲食文化的印記

  • 6 # 聰聰的一日三餐

    我最想念高中高考備考是媽媽給我做的夜宵,那也是我覺得最棒的夜宵,我的媽媽像世界上所有的媽媽一樣愛我。但媽媽的愛又和其他媽媽的不一樣。她不僅能像普通城市媽媽一樣給我織毛衣、做飯,而且能幹農村媽媽的絕活:親手為我設計縫製衣服、鞋子。還能像所有軍人媽媽一樣對我進行嚴格的養成訓練,讓我具有雷厲風行的作風。媽媽還能像一切老師媽媽一樣,教我語文、數學、英語,她是我的全科輔導老師。媽媽對我的教育很注意方法。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零食,尤其是果凍布丁。糾纏不過我,媽媽就給我講故事:“在一個郊區,有一個做布丁的作坊,裡面有15口大缸,缸裡盛著澱粉做成的稀糊糊,看樣子已經放了半個月了,缸上長滿白毛、紅毛、綠毛。蒼蠅成群結隊在缸裡覓食;蚊子唱著歌兒在缸上跳舞。汙水在地上橫流,長時間沒洗手的工人正在往缸裡放色素。色彩鮮亮的布丁就要出鍋了,我的饞貓兒子就要吃到嘴裡了……”我忙問:“真的嗎?是真的嗎”?以後每次拿起布丁我就會想起媽媽講的故事,再沒有吃零食的壞習慣了。記得有次高考模擬考試,考完一門我就心事重重地給媽媽說我哪道題做錯了,心裡難過。媽媽就會十分乾脆地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然後摸著我的腦袋說:“心裡想著下一門課。在我複習到深夜時媽媽會幫我熬一碗熱乎乎的粥讓我吃,送到房間裡來,怕打擾到我把粥放在桌子上默默地關上房門”現在我長大了,媽媽不再事無鉅細地照顧我,相反,走在大街上我是媽媽的保鏢兼行李工,每當這個時候她都用信任、自豪的目光看著我。

  • 7 # 帥子Vlog

    【糝湯的起源】

    糝湯,又名“肉粥”,一種傳統名吃。它的歷史悠久,《說苑·雜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糝”的記載,春秋時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載:“孔子窮於陳蔡,藜羹不糝”。《禮記·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這裡所說的“糝”,頗類今糝。清康熙年間《沂州志·秩》所列16種品中有“糝食”。

    【糝湯的主要原料】

    老母雞(草雞),雞蛋,牛骨或羊骨,豬肋排,麥仁,香菜,蝦米,胡椒粉。

    【製作方法】

    一般經選料、制湯、成糝三步。主要用料以肥老母雞肉、麥米、蔥、姜、五香粉、鹽、麵粉等。以雞糝為例,通常以300碗糝為一製作單位,需用母雞10只,麥米250克,蔥750克,姜1500克,五香粉150克,鹽750克,醬油1000克,胡椒粉150克,麵粉5000克,味精120克,水及點碗用的香油、醋適量。製作時,將火攻至發響,加入雞和麥米,熬煮3至4小時,把雞撈出拆架,再把蔥、姜、鹽、胡椒粉、五香、醬油放入盆碗中攪拌均勻,連同雞一起投入甑中,用小火吊十幾個小時,吊出高湯來。開鍋後,將麵粉加水調成糊狀,入甑。再開鍋,即成。飲用時,將味精放入攪拌。在碗中放熟雞肉絲,用糝湯澆上,點上少許醬油和醋,便成了湯薄味濃的雞肉糝。這還不算,蛋花不是煮熟,而是用滾熱高湯直接衝開。為了避免留下生蛋的腥氣,師傅得有足夠臂力和準頭,把煮沸的高湯舉到半米高空,手腕一揚間,沸湯如飛流瀑布急衝直下,高溫與速度兼備,一碗蛋花簡直衝得氣勢如虹。有的還加進砂仁、公丁香、陳皮、肉桂、紫豆(去皮)、八角茴、小茴、玉果、廣桂、白芷、良姜、花椒等藥料,以增加溫脾健胃功能。

    【主要食用功效】

    糝湯可依據每個人的口味來把握,在原湯基礎上自己調製,喜歡什麼樣的口味可放什麼樣的調料,酸、甜、鹹、辣、鮮,可以任人選擇。常食糝湯可以強身健體,對人體具有補中益氣、溫中補陽、健脾養胃、美容養顏、祛風溼、治心腹冷痛、通氣消渴之功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播到了,這幾天也下了一些雨水,如何確定泥土達到了最佳播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