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紐扣滴媽媽
-
2 # 張家春依人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位朋友你連吃水果都買不起了,勸你該為自己奮鬥一下了,不管你是單身,還是現以成家,你都應該努力了,現在這社會多好啊!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幸福生活的,給你講一下我的工人,他叫袁淑芬,家是建昌的,我特別的敬佩這位老大姐,快到60歲的人了,對生活充滿信心,精神充滿激情,在我公司幹保潔工作,每天早6點就出發,7點——4點在影廳幹,保潔,工作非常的認真,肯幹,風趣,和影廳的工作人員年齡相差的非常懸殊,也能和他們打成一片,一天歡聲笑語的,晚上4點下班,坐車直奔家政,在家政又兼職了一份,接小孩放學,給一家三口做完飯照顧孩子的工作,看看他一天多麼的充實,快樂,還愁買不起水果嗎?所以我覺得美好生活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不努力,水果一定不會有人給你送到嘴邊的,朋友努力吧,你的要求太容易達到了,加油,喜歡我的回答的朋友,請關注我一下,謝謝。
-
3 # 卡哥生活日誌
1、水果成熟期晚:現在才4、5月,很多水果都沒成熟,現在賣的果很多都是去年庫存的果,畢竟庫存有限,新果還沒上市,價格自然往上漲。
2、人工成本上漲:隨著人工工資上漲,物流成本增加,店租上漲等因素,也會影響水果價格上漲
3、今年南方雨水較多:這段時間經常下雨等雷雨天氣,導致果樹受損,產量較少,比如近期剛上市的荔枝,在廣州這邊最少10元一斤。
現在水果貴,你也可以少吃或再等等,等水果大量上市時,供應量上來了,到時價格自然會回落。
-
4 # 寵愛什麼都好
今年的水果比肉還貴,最便宜的水果也要5塊一斤,越來越多人都這麼說:別說進口水果,連普通水果都吃不起了,那麼今年的水果為什麼這麼貴呢?
我覺得最直觀的因素就是去年水果低價,有果農寧願不賣,倒掉,過了一個冬季之後,水果庫存也少,商販囤貨量不多,到應季水果、如荔枝、龍眼、芒果等水果上市後,水果價格估計會有所下降。再加上人工成本,還有運輸冷鏈。
其實水果本身是不貴的,採摘工一個人一天就要200,冷鏈運輸直接比水果還貴,然後天氣又不好產量低!
-
5 # 說好de幸福fu
作為一個兩個孩子的媽媽,對於這個問題,我感受還是很深的!我在河北保定。今年水果真的是貴啊!蘋果,9.9、12.9。荔枝,11、12。提子,19.9、25……香蕉今年都貴了,往年這個時候兩塊,兩塊五。今年也是接近4塊了。十塊三斤的荔枝也是不可能出現的了。隨便買點水果就一百多。說句丟人的話,買了水果我都不捨得吃,都留給孩子們了。我的水果替代品是西紅柿和黃瓜。騙自己說西紅柿和黃瓜更好吃
-
6 # 瓜果江湖
首先今年水果貴,是一個客觀事實。從近期的熱門話題“車釐子自由”“荔枝自由”“榴蓮自由”“水果自由”等可以看出,這段時間,整體水果價格偏高。比如,在河南萬邦市場,十天前榴蓮的批發價格為20元左右/斤,現在漲到24元左右/斤,如果透過商超和水果店到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會更貴。水果價格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種水果價格上漲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不過我們可以瞭解下期中的主要原因。
短期供應偏緊,供小於求4月份,農業農村部重點監測的6種水果批發均價每公斤6.28元,環比上漲5.9%,同比上漲12.3%,已經來到2015年6月以來最高點。
4月份、5月份對於水果市場來說,是一個“青黃不接”的時間段,柑橘屬水果漸漸進入尾期,不但貨量上,而且價格也有所回升;而北方的時令水果還未大量上市,水果市場主要依賴耐儲存的水果以及南方的時令水果。整體上來看,水果供應較少。與此同時,清明節、五一假期又刺激了水果市場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水果的價格。
受氣候等原因,一些水果產地減產中國水果市場上,還有一些水果依賴於進口,比如榴蓮。我國的榴蓮主要依賴於向東南亞國家進口,主要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國。在這三個國家中,泰國是唯一獲准進口鮮榴蓮到中國的國家,同時也輸出冷凍榴蓮,馬來西亞從2011年起對華輸出冷凍榴蓮,越南榴蓮則只通過邊貿小額貿易進入中國。所以,泰國的榴蓮產量與質量,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市場行情。
很不幸,今年泰國東部的榴蓮減產了。由於天氣乾旱,今年泰國東部的榴蓮“有數量、無質量”,整體產量減產。雖然榴蓮的數量變化不大,但是低質量的榴蓮比往年多,所以榴蓮整體還是屬於減產。再加上泰國南部的榴蓮要到8月份才能上市,所以在近段時間內,榴蓮的價格都將位於高位。
水果該吃還要吃,可多學學如何挑選水果在水果價格比較高的行情下,該吃還是要吃的,只不過,可以多花點時間學習一下如何挑選優質的水果。如果能夠挑選出品質比較好的水果,那麼價效比就比較高,就是在變相的省錢。
希望可以幫到你。
回覆列表
至於其中原因太多,還是以事實來說話吧:產地煙臺蘋果1.5元,陝西白水0.8元,甘肅天水0.5元。零售價:上海售煙臺蘋果15元,北京15元,西寧5元(個),陝西白水蘋果上海13,北京14,西寧8.5,甘肅天水蘋果上海15,北京14西寧13(除特別標註外均為500克價格)……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答案參考“相關部門”的CPI資料和GDP資料做對比即可得出答案。過多評論有過多議論過事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