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hasha80

    我也會回報對我好的人,受寵若驚倒不會。因為這個社會挺冷漠的,有人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幫助你是因為信任你。所以你也要信任和關心她,以免讓人寒了心。當你被恩將仇報過,你就知道當你全心信任一個朋友然後被傷害有多痛。所以我會盡力回報對我好的人,感謝她對我的信任。

  • 2 # 心理分析123

    中國家庭教育的結果吧,父母很多不是發自內心的愛孩子,是養兒防老,是大家都有也得有個孩子,在養育過程中也是各種,我為你付出多少,你如何如何之類,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有種欠父母的感覺,殊不知,父母從孩子身上得到很多很多養育的樂趣,孩子在成長中總覺得欠父母,對社會上的人也會在潛意識裡覺得欠別人的,不能真心接受他人的好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受寵若驚:百度的解釋為“既高興,又不安”。

    當他人對自己好時,高興是因為你的內心渴望得到愛,因為獲得了愛而心生喜悅;不安是因為你認為自己不值得他人對自己好,你隱隱約約地受“我不值得被愛”感覺的影響;特別想立刻回報是你因為你習慣了以自己的付出換取愛的方式,只有自己的付出與獲得的好等價,你才能心安。

    在你的潛意識層面有這樣一個自動開關: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一旦獲得愛或好,我無力承受內心天平的失衡,必須趕快還回去,才能彌補我認為自己不值得的內疚。 所以,你的內心衝突在於:我多麼渴望被愛,卻認為“我不值得被愛”。 這是這個時代很多人共同的心理述求。

    愛是心靈的歸宿,世界上沒有哪個人不渴望愛與被愛。我們長大了依然渴望父母的愛,是因為小時候沒有獲得足夠的愛,至今仍有這種渴望並不可恥。

    這種“我不夠好”的錯覺悄悄讓人的行為模式發生改變: 可能透過追求極致完美以獲得外界的愛:關注、認可、尊重..... 可能透過付出或討好交換等價的內容:我對你好,你也好對我好.... 可能還有其它方式的改變...... 這種行為模式包裝出一個外界的你,這個你很美很好,可潛意識裡你你覺得自己欺騙了世界,不值得他人對自己好,發展出“我不值得被愛”的感覺。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卡爾.榮格)

    ”這種內心衝突的產生並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他人有錯,請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有心理問題”的標籤。

    你一直不知道:你多麼美好,多麼珍貴,多麼值得被愛!

    愛與被愛與人的好壞無關,與人的優秀與否無關,與付出是否等價無關,它僅與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值得被愛有關。

    改變源於心靈的覺醒,每個生命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任何時候開始學習發現自己、愛自己都不晚,這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願每一個你、我、他、都好好珍愛自己!

  • 4 # 蜜蜂罐子

    我也是這樣的人,可能跟d童年的生長環境有關係吧!我的童年我感覺就兩個字:缺愛。跟著奶奶長大的。總覺得父母對我的愛很薄。所以長大了一旦有人對我好。我就感動,就想回報。這個問題應該解決不了吧。打小就受影響了,屬於本性了。本性難移。

  • 5 # 珍愛生命_遠離渣男

    我也是這樣,別人對我的好,我受寵若驚,想馬上,立刻去報答別人,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要別人吃虧!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人已經很少了,所以格外珍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暗物質可能是中微子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