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歷史,總是分分合合,多政權並立的局面,幾乎每隔三百年就會有一次。
那麼除了我們經常講的魏蜀吳三國,歷史上還有哪些“三足鼎立”的局面呢?
回覆列表
-
1 # 甲乙丙丁戊
-
2 #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中國歷史上三足鼎立的局面很多,只是小說家和史學家注重了三國,特別是《三國演義》的流行,以後朝代多有南,北對立,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真正立帝立年號的不多。明末內地就三鼎立。
-
3 # 夜狼文史工作室
中國歷史上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準確來講有三次。
魏蜀吳三國鼎立,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在此不表,我們可以稱之為前三國
而第二次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卻發生在南北朝時期,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南梁(南陳)三國對峙。我們可以稱之為後三國。
後三國時期持續了38年,(公元535年-573年)
後三國與前三國比較相似的是三國地盤分配,東魏(北齊)佔據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一帶,與曹魏勢力相當,西魏(北周)坐擁陝西甘肅四川等地,與蜀漢勢力相當,南梁(南陳)則坐據南方數省,與割據江東的孫吳相似。
但後三國的最後命運走向卻與前三國不同,是實力最弱小的西魏(北周)完成了一統中原的使命。
主要原因與南梁(南陳)內亂不斷,而東魏(北齊)統治者太過腐化朝綱不振有很大關係,而西魏雖先天窮弱,但政治較為清明,通過幾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實現了彎道超越後來居上。
其實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很長時間的一段三國鼎立局面,但一直未被歷史界承認,那就是北宋、遼、西夏(後來為南宋-金-西夏)的三國鼎立局面。因為傳統概念上,宋朝是統一中原的正統封建王朝,而遼(金)、西夏一直被視為少數民族政權。
但實際上,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中國版圖裡一直存在三權爭霸。
三國中宋遼(宋金)對峙是主旋律,但西夏雖然弱小,卻一直能與兩強抗衡,從北宋抗到南宋,算是很奇葩的存在。
除了三國以外還有第一個就是南北朝時期的西魏東魏梁朝鼎足而立,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分別有高歡宇文泰控制,跟南邊的梁朝相對峙。
第二個就是北齊北周與陳的對峙。高歡之子高洋廢東魏最後一個皇帝自立為帝國號為齊,史稱北齊,幾年後宇文泰之子廢西魏最後一個皇帝自立為帝,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同一年南梁權臣陳霸先廢梁朝最後一個皇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陳,史稱南陳,,北周,北齊,南陳三足鼎立,直到北周滅北齊,北周被隋取代,隋滅南陳,徹底結束近四百年分裂的局面。
第三個就是北宋,遼,西夏的對峙,唐朝滅亡後中國四分五裂,諸侯割據,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元稱帝,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979年統一南方。1038年李元昊脫離宣佈北宋,建立西夏政權,這樣就形成遼,北宋,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1115年完顏阿骨打宣佈脫離遼朝建立金國,1125年滅金,1127年滅北宋,北宋滅亡後,趙構在應天稱帝建立南宋,這樣又形成西夏,金,南宋鼎足而立的局面,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1234年滅金,1279年滅亡南宋,結束了唐自安史之亂400多年動盪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