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鸞竹

     

    《出塞》是王昌齡的一首名作,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描寫戍邊軍士的愛國情懷,激越豪壯、氣勢磅礴。詩人從寫景入手,描繪出一幅冷月邊關的蒼涼景象,暗喻戰爭給人帶來的痛苦,同時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前兩句寫雄偉的城關,既對歷史上侵略戰爭的回憶,又見證了將士們馳騁疆場、視死如歸的悲壯。後兩句用西漢時期名將衛青襲龍城的事情,比喻唐代出徵守關的將士們報效祖國、奮勇殺敵的戰鬥精神。

    王昌齡公元698年,出生於太原。自幼家境貧寒,靠農耕維持生活。農耕之餘,他刻苦學習,博覽群書。

    唐朝的時候,有志青年都渴望投身軍營、報效國家。初唐時期,四傑之一的楊炯就曾喊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言壯語。王昌齡也是一樣,懷著滿腔熱血投身軍旅。他在大西北邊塞從軍三年,多次去玉門關、大漠戈壁等邊關哨卡,親歷戰事的艱苦與兇險,體驗到邊關將士保衛國家的決心和鬥志,期間他寫了很多首“從軍行”的詩。《出塞》是其中之一。注: 龍城飛將指的是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衛青。

  • 2 # 飛鴻鳴春

    詩歌發展到盛唐,已經打破了宮庭文人的小圈子,開始向群體和巨星的方向發展,詩歌創作的風格繼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顡延之的山水詩之後,繼續完美髮展,到盛唐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詩風,田園詩派、山水詩派、邊塞詩派、宮庭詩派等流派可謂兼收幷蓄,百花齊放。

    王昌齡是盛唐時期赫赫有名的大詩人,特別擅長寫七絕,自命為七絕聖手。

    一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享年60歲。

    從唐朝初年 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的王昌齡赴河隴,出玉門。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著名的邊塞詩《出塞》,大概就是這個時期創作的。

    二 出塞詩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隋唐是在南北朝的大分裂中崛起的,即使在大唐王朝最鼎盛時期,邊關依然戰事不斷,與突厥、高麗、吐蕃的戰爭使文人得以接近邊關,體會鐵馬金戈,展現愛國之情。王昌齡的《出塞》是後人評價較高的一首邊塞詩。

    詩的首句為起句,交待了所在的地點——秦漢之地,感嘆歷史雖然幾經變換,但歷朝歷代這裡依舊征戰不斷。詩的第二句為承寫徵人,多少兒男征戰沙場一去不還,留下了新人無盡的思念和哀傷。詩的第三句為轉句和第四句合句一起寫出了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

    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令人叫絕。

    三 龍城、飛將

    詩裡所說的龍城,指的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飛將指的是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李廣的祖先是秦王政時的李信,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漢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廣從軍迎擊匈奴並立功拜為中郎將。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 3 # 教育與名師

    開元盛世,偉大愛國詩人王昌齡寫下《出塞》這首詩,目的是為了提醒唐朝當局起用“飛將軍”李廣這樣的良將,早日結束長期與匈奴的戰亂,把胡人趕出塞外,以安國安民,體現了王昌齡深刻的愛國情懷。其次,以“出塞”為題也是為了紀念和親政策的王昭君,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首領單于,換取後來幾十年的邊疆安寧。王昌齡和王昭君同一個姓氏,王昭君代表的是一個民族,象徵一段歷史,做為愛國的王昌齡無不引以為豪,體現了王昌齡的家族情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會帶男、女朋友回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