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哥是北方男

    地震有強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強度的“尺子”叫震級。震級可以透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它的單位是“級”。其大小與地震釋放的能量有關,地震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標準,最先是由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提出來的,所以又稱“里氏震級”。震級每相差2級,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一個8.5級地震透過地震波釋放出來的能量,大約相當於二灘電站連續發電近6年的電能總和。由此可見.大地震釋放出的能量是十分驚人的。

  • 2 # 震安科技300767

    古代的不知道,現代的可以給您分享下:

    震級、烈度和抗震設防烈度三個大家超級容易弄混淆的概念。

    里氏震級是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裡克特(Charles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準。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如彝良地震)。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如玉樹地震)。

    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如汶川地震)。

    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破壞的強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對一定地點影響程度的一種度量。同一地震發生後,不同地區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響破壞越大的地區,烈度越高。判斷烈度的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傢俱及物品振動的情況、房屋及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現的破壞現象等。影響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土壤和地質條件、建築物的效能、震源機制、地貌和地下水等。例如,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震級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麥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壞程度的標度,與地震區域的各種條件有關,並非地震之絕對強度。地震烈度由義大利火山學家Giuseppe Mercalli於1902年提出,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

    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只有一個,但烈度則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

    為達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設時需對建築物進行抗震設計並採取抗震措施。

    抗震設防烈度指的是(國家標準)規定一個地震烈度稱為作為當地抗震設防的依據。一般情況下,抗震設防烈度可採用中國地震引數區劃圖的地震基本烈度。

    最容易誤會的地方就是用地震的震級來衡量建築的抗震能力——所以通常要描述建築的抗震能力正確的方式是用地震烈度來進行表述,描述為這個建築能抗幾度的地震,而非抗幾級的地震;而某個城市街道的抗震設防標準應該用抗震設防烈度來表述,描述為XX城市XX街道為X度設防區。

    因為地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以及抗震設防烈度的設定通常有侷限性,所以當抗震設防低的區域發生更高烈度的地震時,傳統建築常常就扛不住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抗震安全餘量更大的減隔震技術上場了。

    那麼為什麼要用柔性的減隔震技術抗震呢?

    按照目前全球的科學技術水平,地震存在著不可預測性,即不知道何時何地將發生多大的地震。

    在上述的前提下,咱們目前佔主流的傳統抗震存在著主要幾點無法調和的痛點:

    1、如果全國按照傳統“硬碰硬”的抗震模式全面提高各地的抗震設防標準,那麼將造成建築成本大幅提高,建築功能大幅受限的情況;注:理論上實心的混凝土(加鋼筋)最為抗震,為了提高建築效能將犧牲很多空間以加強梁柱,會出現類似上圖所示的狹小的衛生間等設計(甚至有一些設計把淋浴頭都安裝到馬桶上方)。日本很早期的抗震理念也有這麼設計過抗震建築。

    2、即使是全面提高各地的抗震設防標準,建造出堅固的房屋,但是這種堅硬的外殼對內部的血肉之軀以及各類物件友好程度可想而知;注:在美國洛杉磯地震中洛杉磯Olive view醫院並沒有倒塌,但是內部的貴重儀器損失損毀嚴重,人員也沒有少受傷的

    3、再次就是傳統抗震的安全餘量非常有限,一旦低烈度設防區發生更高烈度的地震,那麼一般後果都挺嚴重。從歷史資料上來看:

    發生在我國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等跟其它我國知名大地震一樣,都是發生了超設防的地震。

    以汶川為例:汶川地震前設防是7度相當於震中5級地震,而發生的是破壞度11度的8級地震,地震級別每相差一級大約是31.6倍的關係,也就是說作用在汶川的地震能量級別是我們設防的3萬多倍!

    此次四川宜賓長寧地震是在設防6度的地方發生了7度的地震,這個時候傳統抗震就是非常蒼白乏力的。

    減隔震是成熟的建築抗震技術,在紐西蘭、智利、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廣泛運用,區別於傳統硬碰硬的抗震技術,它透過以柔克剛的方式消耗或者隔離地震能量(有非常充足的安全餘量),從而起到保護建築本身和內部人員生命和財產的目的。

    全球大量案例證明,採用減、隔震手段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日本從2011年311大地震後新增的高層建築和大型公建100%採用減隔震技術,這也一定是未來中國的狀況!

    國家在紀念唐山大地震40週年的會議中指出:把注重災後救助改變為注重災前預防,這正好是震安科技的發展方向。

  • 3 # 平凡人阿棟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華山大地震。這次地震是我國曆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之多為古今中外罕見。據華陰縣誌(圖一)記載:1556年1月23日午夜(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華嶽山鳴,天搖地動,四處塌陷,地面湧水,房倒屋塌,同(現大荔縣)、華(現華陰市)之民死者十數有六。重災面積28萬平方公里。有名者死83萬,未名者不可計。西嶽廟毀,華陰所有廟寺盡傾,自古災傷無此慘也,為世界震災之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一千到三千之間的光動能手錶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