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etetr100967281

    蜀國一直以來的戰略都是連吳抗魏,因為魏強而吳蜀皆弱,只有蜀吳連和才能勢均力敵。而主動進攻原因在於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為了維持其搖搖欲墜的江山只有以攻代守,成功最好,不成功也可以以此轉移國內矛盾達到延長氣數的目的

  • 2 # 怪人怪感

    本身諸葛亮老哥諸葛瑾在吳國,而吳和蜀本身自己是打不過魏的,陸遜整了蜀一波,諸葛亮要是再打吳天下就是魏的了,而且蜀的產生,吞併了很多勢力,導致自己內部不穩,需要戰爭來緩解,最後諸葛亮在北伐前坑了司馬懿一手,如果司馬不被複職,多少能打下點地方,但同樣的招對吳國是行不通的。

  • 3 # 從歷史看現在

    “外強”和“中幹”。三國實際上就是聯合與競爭的關係。蜀國敗於吳國。但吳蜀卻不能繼續開戰,也不能向吳國認輸。所以和魏國開戰的原因就可以分析了。

    “外強”。蜀國失敗需要顯示還有一戰之力,所以必須要用一份勇氣告訴其他兩個國家,如果趁機挑釁,蜀國必舉全國之力抗衡,誰也佔不到便宜。

    “中幹”。選擇魏國是告訴吳國,如果過分戰爭也可能是與魏合謀,同時也是告訴吳國還是希望與吳國聯合抗魏。所以希望吳國不要得寸進尺,讓魏佔了便宜。其實也是將自己的弱以最強勢的方式顯示出來。

  • 4 # 曉史才能明事

    說到諸葛亮為何要在魏、吳之間挑選更為強大的魏國,就不得不說一說當時蜀國的處境了。

    當是時也,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為何這麼說呢?

    1.蜀國人口少:當時曹魏人口有240餘萬;吳國有230萬;蜀國有多少呢?不到100萬,因此蜀國在人口上處於極大的劣勢。而在古代人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實力。

    2.蜀國地盤小:從地圖上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蜀國在領土面積上也處於不利地位,這樣一來無論是後勤補給還是戰略縱深來說都比其餘兩國要差。

    3.蜀國人才少:這位缺點在劉後主時期尤為明顯。隨著蜀漢前期跟隨劉備的“老夥計”一個個去世之後,蜀國發展後勁明顯不足,這樣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樣的譏諷之語。

    綜上,蜀國正如諸葛亮所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因此蜀漢斷不能偏安一隅,因為土地與人口都是最少的,過幾十年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晚打不如早打!

    為何要北伐攻魏而不東征伐吳呢?

    而此時孫劉聯盟剛剛恢復,東征打吳國只會樹敵餘其餘兩方,顯然是不明智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蜀國與魏國國力相差甚遠也只能“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了!

  • 5 # 詩書雅讀

    為什麼有這樣荒唐的提問?"諸葛亮南下平亂,選擇了魏囯?"

    短短一句話,競有兩處致命錯誤:

    其一,方向錯誤。諸葛亮南下平亂,選擇魏國,請問,魏國在南邊嗎?如果魏國在南邊,為什麼真實歷史上諸葛亮的伐魏叫"北伐"?

    其二,用詞錯誤。伐魏能叫平亂或者平叛嗎?平亂指人家原先隸屬於你,現在叛出。試問,魏國幾時隸屬於蜀國過,沒有的事!

    再回到正題,真正的問法應是:諸葛亮為何伐魏不伐吳?

    因為伐魏是其政治使命,即光復漢室。當時魏國曹丕己稱帝,滅了漢朝。而吳國並未稱帝。

  • 6 # 無花有酒

    無奈之舉

    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為了防止魏國趁蜀國空虛發動進攻,為了不把戰火蔓延到本土,

    諸葛亮只好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主動發動北伐戰爭。

  • 7 # 三國校尉讀春秋

    夷陵之戰後,孫劉再次聯盟,兩家都知道如果再內鬥就都會被魏國吞併,因此選擇一致對外。而且從進攻目標來看,蜀國的益州易守難攻,而魏國的淮南則一馬平川,因此選擇攻打魏國也是有很多考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閉症孩子的飲食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