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洪良

    上個世紀50年代末,蘇聯一個叫德米特里·別利亞耶夫的遺傳學家,和他的重要助手柳德米拉·特魯特,在新西伯利亞的細胞學和遺傳學研究所開始了一項奇特的實驗。這個實驗註定要持續漫長的時間,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成的。1985年,別利亞耶夫去世了,他的助手柳德米拉·特魯特接替他繼續進行研究。1999年,特魯特把她和她的導師的實驗內容公之於眾。現在,柳德米拉·特魯特仍然在繼續這項實驗。

    實驗的內容就是:馴化狐狸!

    柳德米拉·特魯特在愛撫小毛球的一隻幼崽。

    別利亞耶夫的想法很自然。為什麼狗、貓還有其他家畜能夠被人類馴化?別的野獸,特別是那些兇猛的食肉動物也能被馴化嗎?能否模擬人類馴化貓、狗的過程,對其他野獸進行馴化實驗?物件嘛,狐狸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沒有虎豹那麼兇猛,對人的危險性沒有那麼大,而且長相也有那麼一點可愛——顏值對於馴化動物是很重要的,如果狗,特別是貓,不那麼可愛的話,人類還有多少興趣去馴化它們呢?

    特魯特描述了她和導師馴化狐狸的過程。

    別利亞耶夫關於動物人工馴化的假說既激進又簡單。他的唯一標準就是:溫馴!因此,他們的核心工作就是挑選出那些最溫馴的狐狸進行育種,透過這樣的不斷選擇,看看這種溫馴能不能遺傳下去並不斷強化。

    特魯特回憶說,她要戴著2英寸厚的手套,將一根木棍放置在籠子裡。接下來,我對狐狸們的反應打分,最冷靜的個體得分最高。最初的幾年裡,絕大部分狐狸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還有一些狐狸則害舊地蜷縮在籠子裡。這些都不是特魯特想要的。有一小部分狐狸在整個測試、觀察過程中表現得很冷靜,並沒有表現出以上兩種反應。這些“冷靜個體”被挑選出來,進行交配,繁殖後代。

    即便是前幾代中很冷靜的狐狸,對人也不是特別親近。但特魯特在第四代、第五代狐狸身上觀察到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當她靠近時,那些幾乎還不能行走的狐狸幼崽會搖動它們的小尾巴。第六代的個體中,更是出現了迫切渴望與人接觸的幼崽。這些幼崽不僅會沖人搖尾巴,還會像狗一樣嗚咽、舔舐。

    到1974年,他們已經馴化了15代狐狸。其中許多溫馴的狐狸被劃歸為 “精英”。正如別利亞耶夫所預期的那樣,它們同時也表現出其它家養動物中也存在的馴化特徵。它們的臉看上人更“年幼”,尾巴變得更蓬鬆,部分“精英”的耳朵甚至是耷拉的。

    1974年 3月28日,特魯特決定像貓、狗那樣的家養動物那樣,和一隻表現了足夠馴順性的名叫“小毛球”的狐狸,搬到一所房子裡一起居住!特魯特這樣描述小毛球的表現:

    小毛球剛搬進去的時候,它老是繞著房子打轉,明顯很焦慮。最初它不肯吃任何東西,直到我把自己的一小塊乳酪和一個蘋果餵給它。第二天,情況有所好轉。我離開了家外出一會兒,回來時小毛球就像一隻狗那樣在門口等著我。但小毛球的心情搖擺不定。它有時戰戰兢兢的,近乎精神崩潰,但隔天它就輕輕地跳到我床上,蜷縮在我身邊。儘管小毛球對新家的適應比我想象中艱難得多,但一個禮拜之後,它就安定下來了。當我辦公時,它就躺在我腳邊。有時它會平躺下來,露出肚皮,讓我輕輕拍著。

    特魯特對那一天的事情印象最為深刻:1974年5月15日,我和往常一樣,坐在屋裡長椅上看書,小毛球則在我腳邊小憩。我聽到遠處傳來腳步聲,但沒多想。不過,小毛球嗅到了危險的氣息。然而它沒有躲藏,也沒有尋求我的保護,反而快速衝向“入侵者”,衝著來者吠叫,聽起來就像只看門狗。我從沒見過它這樣做過,也再沒見到第二次。

    來者只是負責夜間巡邏的保衛人員。在特魯特的安撫下,小毛球意識到一切正常,於是停止了吠叫。

    別列亞耶夫開創的狐狸馴化實驗一直持續到今天。截至2016年8月,在新西伯利亞的農場還馴養著270只雌狐和70只雄孤。

    狐狸和西伯利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照。

    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可以等著瞧。不過,這個時間會很長,也許要幾代人之後才能真正發現些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春節的詩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