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只是設計
-
2 # 陽多過
除了比喻空虛無有之外,芭蕉葉振搖的形態也被用來形容心中的憂慮不安。
芭蕉是沒有實心的,它是一層皮一層皮的包裹起來的。就是說,去剝開它,都是一層皮又一層皮,沒有實心。也就是說,沒有堅實所在。可惜的是,眾生往往不知世間事也是如芭蕉一樣,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老時來至,病苦纏身,家庭變故,是一樣的痛苦流涕。
佛陀用這些生動的比喻來教育我們,不要過分執取名利與一切事物,要放下財色名食睡等五欲。
探春的出身,經歷,志趣和歸宿,正如“金陵十二釵又副冊”上所言: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志不得伸,最後遠嫁他鄉,在我們今天來看沒有什麼悲哀的,可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則意味著音訊全無,生死兩別。面對家長的安排下的這場婚姻,探春沒有表現出過分的激動,書中只寫道是“悶悶的,掉淚而已。”前途未可知,去到遙遠的海隅,身邊沒個親人,是好是壞都得自己擔當。
-
3 #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探春的別號“蕉下客”是很特別的,這個名字和“瀟湘妃子”、“蘅蕪君”這種“居所”加上“境遇”的模式截然不同,而是別出心裁的大手筆。
這個別號的出現,具體出現在《紅樓夢》的第三十七回,本來探春想和賈寶玉、林黛玉一樣就按照居所隨便取了名字,比如“秋爽居士”(因為探春住在秋爽齋),但是寶玉認為不妥,讓探春取個梧桐芭蕉類的名字就好(因為當時周圍梧桐芭蕉很多),於是探春想了個名字“蕉下客”,反而讓黛玉想到了一個典故“蕉葉覆鹿”。
1、典故:蕉葉覆鹿“蕉葉覆鹿”的典故出自《列子·周穆王三》:
鄭人有薪(打柴)於野者,遇駭鹿(受驚的鹿),御(迎面)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遽而藏諸隍(乾涸無水之池)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忘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此處“蕉”通“樵”,即鄭人以所樵之薪覆鹿而並非芭蕉葉。而口齒伶俐的黛玉,則故意用“葉”字來打趣探春。
文獻中的“蕉鹿”比喻世事變幻無常,人生神秘莫測。“蕉下客”的探春雖然“才自清明志自高”,但是在這風雨飄搖的“末世”,探春只能追隨父命,遠嫁他鄉為“客”,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處境和那隻“駭鹿”一樣令人感到悲傷。
2、拆字法:芭蕉+客用拆字法,我們可以把“蕉下客”分成芭蕉和客。
縱觀《紅樓夢》,我們會發現芭蕉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第一回裡寫到甄士隱夢醒之時,“大叫一聲,定睛一看,只見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第十七回中大觀園裡也處處寫到芭蕉:“瀟湘館”中“後院有大株梨花兼著芭蕉”;“稻花村”外有“芭蕉塢”;“蘅蕪苑”的對聯中“吟成豆蔻才猶豔”,套用的正是前人“書成蕉葉文猶綠”,相比之下,曹雪芹的這句顯然要更活潑;還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怡紅院”。
但若是追問芭蕉葉為何如此重要,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因為把寬大的碧綠襯托得嬌豔的紅花尤為好看,賞心悅目,更是因為在酷暑下其頓生的涼意驅除煩惱,而且每根芭蕉中挺直的蕉心有如君子剛正不阿的靈魂,層層芭蕉井然有序地環抱在一起,預示著子孫後代之間的團結。再看看探春,和黛玉寶釵之流相比,探春的容貌可能比不上,在大觀園的一眾姐妹裡她可能只算是襯托型的,可是探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不擅長吟詩作畫,卻是一個實幹型的人才,有著鳳姐治家的能力,難道不正是和芭蕉葉樸素又實用的性質相匹配嗎?
而“蕉下客”的關鍵還在於“客”這個字上,暗示探春遠嫁為客,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
-
4 # 荷唯洛之戀
蕉下客的別號,是和她的愛好相關的,她喜歡書法。書成蕉葉文猶綠,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寫在芭蕉葉上的文字也彷彿像芭蕉葉一樣染上綠色。
這個故事典故說懷素和尚的。懷素是狂草大師,種了上萬株芭蕉平時就把寬大的蕉葉當成紙直接在蕉葉上寫字,練習書法。探春就將蕉下客拿來自況了。
回覆列表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寫寶玉與眾姐妹在大觀園中結海棠詩社,各人都起了別號。探春因最喜芭蕉,就自號“焦下客”。當即,林黛玉舉以《列子.周穆王》中的典故“蕉葉覆鹿”的故事來取笑探春。[注一]但探春的自號與林黛玉的戲言無涉,而是與她的興趣愛好有關。
賈府四春當中,探春聰慧過人,她不僅詩寫得好,而且工於書法。筆者在《賈府四春與琴棋書畫》一文中已經談及。正因為如此,探春才喜愛上芭蕉。原來,芭蕉葉子寬闊,葉脈齊整,常被喻指為書札紙頁,成為歷代詩人題詠的物件。如唐路德言《芭蕉》:“葉如斜界紙,心似倒抽書。”元張天英《芭蕉仕女》:“蕊珠宮裡歸期近,懶把芳心葉上書。”明夏寅《芭蕉美人》:“試向芭蕉問春信,一緘芳札為誰開。”歷史上還流傳著唐代大書法家懷素早年於故里植芭蕉萬餘,取蕉葉揮灑學書的故事。[注二]《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透過賈政之口,亦引用過“書成蕉葉文猶綠”的詩句。所以,筆者以為,探春喜愛芭蕉,自號“蕉下客”,完全是因為她喜愛書法的緣故。
被舊紅學索隱派說成是賈寶玉的原型、與曹雪芹的祖父有通家之誼的滿族詞人納蘭性德曾寫過一闋《疏影.芭蕉》詞,其結句為:“想玉人,和露折來,曾寫斷腸詩句。”細細品味,分明就是“焦下客”探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