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嶺624738
-
2 # 知未是也
聯吳拒曹策略,為孫劉聯合在赤壁打敗曹操,最終奠定三足鼎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赤壁之戰以後,隨著局勢的發展和變化,聯吳抗曹外交戰略有必要與時俱進。
事實上,隨著魯肅代表東吳向劉備討還荊州,聯吳抗曹策略已名存實亡,雖然劉備、諸葛亮表面上把不還荊州的責任推到關羽身上,但孫權、周瑜心中不是不清楚,並因此多次與劉備交惡,只是周瑜計謀屢屢被諸葛亮識破和化解,讓周瑜從中得不到任何便宜,最後還被諸葛亮活活氣死。
蜀國在逐步站穩腳跟後,實力上得到很大加強,文有孔明和龐統,武有關張趙黃魏,東吳礙於周瑜多次用兵失利,再也沒有向蜀國挑起事端,但並不等於蜀吳雙方關係就很好。
劉備西川失利,龐統落風坡死難,防守荊州的重任便落到了關公肩上,此時諸葛亮給關羽留下八個字來守荊州,即聯合東吳,北拒曹操。 北拒曹魏沒有錯,但聯合東吳怎麼做?東吳多次討要荊州,劉備、諸葛亮故意裝糊塗不給,讓關公做惡人,得罪了東吳,諸葛亮又讓關羽聯合東吳北拒曹操,這讓關公如何是好?最後反被魏吳聯合殺了關羽。
如果說諸葛亮此時還沒有對聯吳抗曹策略有清醒認識的話,那麼夷陵之戰諸葛亮也沒有清醒認識到敵情的變化,還堅持聯吳抗曹策略不撒手,最終鑄成更大的錯誤。假使諸葛亮改變策略,不讓劉備左右為難,劉備怎能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賭氣堅持發動對東吳的戰爭?
外交策略要隨著利益變化來調整,諸葛亮自始至終堅持聯吳抗曹策略,讓人對孔明奉行的外交政策多少感覺到有點墨守成規、不知變通,變則通,不變則廢,此乃蜀國外交政策最大的失誤。
-
3 # 夾縫生活隨筆
赤壁之戰,當時孫劉兩家任何一家的實力都不足以和曹操對抗,因為在當時,曹操已經佔領了長江以北,河北等大量的領土,實力強大。劉備只有聯吳抗曹才有一線生機,事實也正是如此。
赤壁之戰可以說是決定三國格局形成的一場戰爭。戰後劉備在戰爭的緩和期,採用諸葛亮的計策,借荊州,佔益州,並西向佔領蜀地,才形成三足鼎立。其中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相對最弱。
赤壁之戰曹操雖敗,可實力仍在,劉備的實力依舊是三國中最弱的。所以聯吳抗曹的大戰略方向不需要調整,但是也要根據局勢的發展變化調整小範圍的戰術。赤壁之戰後曹操實力大減,劉備得到一段時間的緩和期,正好要趁此機會擴張地盤,孫劉之間的摩擦肯定會有的,不過像聯吳抗曹這種大戰略方向不需要調整。
劉備想要借用劉皇叔之名,曹操必然是他最重要的敵人,這是政治方向所決定的。
回覆列表
謝邀:赤壁一戰,以曹操大敗收官。這一仗打的酣暢,重挫了曹軍的銳氣,同時也反應出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外交方針是完全正確的。赤壁之戰後,諸葛亮是否調整外交方針,我認為這一關係到蜀國前途命運的外交方略不能變。曹操雖然吃了敗仗,但他並不甘心,憑藉雄厚的軍事實力,一定會養精蓄銳,捲土重來!蜀國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從軍事實力,絕對處於劣勢。諸葛亮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是認識到這一點的,絕對不想貿然調整已吃到甜頭的外交策略的。要說調整,還是多想如何蜀吳團結一心抗魏的戰略決策,消除內部分歧,特別是把東吳大都督周瑜的心態調整好,因為周瑜有過穎的軍事才能,但氣量小,嫉妒心太強,多次為難諸葛亮,若能把周瑜調動起來,消除忌諱之心,是一大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