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蠔尾
-
2 # 姐就是樂樂
謝邀 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場學生愛國運動,它的出現充分說明了民國時期的教育因受西方國家影響是民族民主的,百家爭鳴批判傳統文化重視人才教育和勞動生產相結合,湧獻出了一大批教育家及愛國人士。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免費教育,教育部明確規定" 初小、師範、高等師範免收學費“ 又制定了《教育憲法》定位準確,要水求明細,為提高國民素質健全體格科學智慧文化水平作了祥細規則。
-
3 # 荒野之上
可以看看《開明國語課本》,內容還好!挺適合孩子看的!是葉聖陶和豐子愷兩位大家共同編繪的!我昨天買了一套,感覺給孩子啟蒙挺好
-
4 # 春日之虎
我見過民國時期農村學校的校長,見他時還是在憶苦思甜的會上。他與幾個人站在臺上的邊沿,低頭彎腰。父親悄悄告訴我說,這是他上學時的校長。
父親說,過去家裡條件雖然條件差,但他還是讀過三年完小的。當時農村已辦有公學,就在村口的一個廟裡,而且同班同學裡,還有本村地主家的兒子,當時的校長就是前面說的那位,他不僅是校長還是我們鄉里的國民黨書記,在外讀過師範。據父親說,他們也交些學費,沒銀子的可用糧食替代。我父親讀了三年小學後,因家庭貧苦,沒再到城裡上學,富人的孩子們後都到城裡上學了,其中一位有出息的,建國後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高階工程師。
說到那時的教育質童,從父親的文化水平來看,教育質量並不低,他雖只讀過三年完小,識的字並不少,象《水滸傳》這樣的名著,他完全可以通讀下來。
-
5 # 華之儒傳統文化
民國時期教育的特點是百家爭鳴,接受西方文教思想,批判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才,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很多愛國人士積極投身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啟蒙百姓。
-
6 # 春風20296
城市與農村不同,公辦與私立不同,有激進的有保守的。雖然那時辦學條件差,但是教師的待遇還是比較好的,效率也高。
-
7 # 神鉦迴響
民國年間,軍閥割據,戰亂不休,思想開放,因為各軍閥對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對教育普遍較為重視,根據1927年釋出的規定顯示,大學教授工資是180到600元,大學老師平均220元,中學老師平均120元,小學老師平均30元,當時,工人是15元,那個年代警察一個月8元,縣長一個月20元,國立小學老師則工資40元。可見,社會是多麼重視教育。
現在,我以一個縣域為例談談民國教育的發展,以一斑窺全豹吧。
民國時期,武安的教育發展很快,首先是師範教育得到長足發展。師範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基石。1920年,武安就創辦了師範講習班,每年招收30名學員,一年就畢業,後學制改為兩年,共辦了6年,培養了180名教師,這對一個縣域教育來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1928年,縣城第一小學又在校內附設師範速成班,強化教師實習管理。1932年,第一小學改為縣立3年制師範學校,每年招生50名左右,教職工(含小學)13人,全年教育經費6000多元。師範教育的發展為全縣中小學教育發展奠定了師資基礎。
其次,初級中學開始建立。1932年,武安在縣城建立第一所縣立初級中學,每年招收學生100多名,教師11人,縣撥全年經費5220元,學校有操場10畝,校舍116間,校舍非常氣派,當時是時屬河南省的名校。
再次,小學教育得到全面發展,城裡有女子小學、縣立小學、民眾小學等,鄉下有大賀莊小學校,伯延尚德小學等,據1935年統計,全縣在校學生數2225人,教師102名,教育經費(大洋)36200元。
幼兒教育和民眾教育也方興未艾,縣城小學均附設幼稚班。縣城也有民眾教育館,普及科學藝術常識,全年經費1600元。
民國教育注重實踐,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以道德”為宗旨,1927年,又提出以三民主義為教育宗旨,學科課程多種多樣,有國文、算數、歷史、地理、自然、衛生、音體美等課程,素質教育開展得很紮實。武安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子,如王正之、王子秀、劉試等。
回覆列表
在我國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學的辦學主體是多元的,學校自主考試,學生可以同時報考幾所大學,最後自己決定上哪所大學。 學生為考上好學校而展開的競爭,與學校為錄取到好學生而展開的競爭,匯聚到一起,最終將實現各種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這是目前我們都能看到的狀況. 而在民國時期,最典型的大學招生錄取制度:學校自主考試,學生可以同時報考幾所大學,最後自己決定上哪所大學。 國立、私立、教會大學共存,中國大學出現了一個多元時代. 在民國時代,大學的辦學主體是多元的,既有政府創辦並撥付經費的國立大學(包含省立、市立),也有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國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固然是辦得非常好的大學,但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光華大學也辦得極好,它們卻是私立大學。在當年,它們完全可以和國立大學比肩,而且它們都是綜合大學,具有非常優良的人文傳統。有些當時的私立大學至盡仍是非常優秀的高等學府. 至於教會大學,1915年統計,共有36所。基本上最好的醫學院都是教會大學,比如協和醫學院、設在長沙的湘雅醫學院、設在成都的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燕京大學則是教會大學中非常出色的綜合性大學,其校園就是古色古香的燕園,即如今的北京大學所在地,而燕京大學最後一任校長,就是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比較出色的綜合性教會大學還有輔仁大學、東吳大學(那裡的英美法研究是最好的)、嶺南大學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根本不可能設想有什麼全國統一的高校錄取考試製度——大多數大學不是政府的,政府怎麼能夠代替大學組織出題考試?在這種辦學主體多元、甚至非國立大學佔據主流的制度下,當然只能是各學校完全自主地考試招生,國家教育部僅制定有關招生原則,進行協調。 大學獨立招生錄取,也是當時“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原則的必然要求。大學要獨立,當然包括獨立地按照自己對學生的要求考核學生;學術要自由,當然需要在選拔人才方面的自由;而教授治校,當然也包括教授們按照自己的標準錄取學生。 因此,在民國時代、尤其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各校都獨立地組織招生錄取。考試形式與錄取方式是靈活多樣的,一般是先公佈招生章程,向社會通告招生人數、報考資格、考試科目、考試的時間、地點和入學相關事宜,然後自行組織命題考試,確定錄取標準,並自行錄取學生。考點的設定往往根據生源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