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古的娃
-
2 # 騰飛說史
“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應該是指元順帝,元順帝是元朝退居蒙古草原本部之前的最後一任皇帝,於公元1333年即位,在位37年。
元順帝在位初期,由右丞相伯顏把持朝政,伯顏廢除了科舉制,史稱“至元廢科”,伯顏執政期間的一系列措施激化了元朝的社會矛盾,後來脫脫廢黜了伯顏,在脫脫擔任右丞相期間,元朝又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史稱“至正新政”。
(元順帝畫像)
但“至正新政”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元朝的社會矛盾,尤其是沒有解決元朝當時面臨的財政問題,因此元朝在公元1350年至1360年期間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天災不斷,民變迭起,元末的紅巾軍起義即發生於此時。
民間俗語“天高皇帝遠”出自黃溥編纂的《閒中今古錄》,黃溥是明朝人,這句俗語的原文是“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其中的“皇帝”是指元順帝,“相公”則是指元朝腐敗的官員。“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則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元朝末年激烈的社會矛盾。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脫脫奉命討伐張士誠期間,遭到朝中大臣的彈劾,公元1355年,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聖旨,勒令脫脫自盡,脫脫死後,元朝寄希望於透過新政緩和社會矛盾的計劃功虧一簣。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將領徐達率軍攻克大都,元順帝於當天夜裡北逃,元朝滅亡。
“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是指元順帝,到了後來的時期,則泛指所有的皇帝。
單純從語法角度上來看,“天高皇帝遠”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組極其工整的對偶句。句中,“天”對“民”、“皇帝”對“相公”,絲毫不亂。其中,“民”是指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窮苦百姓,“相公”是對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稱,兩個詞語對應的分別是兩類群體;而“天”是對蒼天的專稱,所以按照對偶規則,“皇帝”也應該是專指某一個皇帝,而不是多個皇帝。
黃溥是明朝人,其《閒中今古錄摘抄》是以楊訥的《元代農民戰爭史料》為藍本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楊訥,親歷元亡明興的朝代更替,目睹農民起義的反抗怒潮,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據《元代農民戰爭史料》記載:元朝至正八年(1348),浙江台州、溫州百姓樹起“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幟,首義反元。從這首《臺溫處樹旗謠》產生的時間來看,“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應該專指元順帝。
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