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理沙龍
-
2 # 地理那些事
感謝提問,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小地先來介紹一下今年的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LEKIMA)的一些情況。
截止到8月9日13時,“利奇馬”位於我國釣魚島西北約120公里處的東海海域,中心座標為東經122.70°、北緯26.90°,氣壓為92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為58米/秒,近中心最大風力達17級。
目前超強颱風“利奇馬”正以每秒4.4米(約合16公里/小時)的速度繼續向西北方向的浙江沿海一帶靠近,預計在8月10日凌晨1時左右在浙江蒼南至象山一帶登陸。
“利奇馬”登陸後,受江南丘陵和大陸氣團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強度會有所降低,另一方面路徑也將發生改變。預計其路徑呈順時針向北偏移,由南向北橫穿杭州灣、長江三角洲以及蘇北部分割槽域之後,沿著海岸線繼續北上,橫穿山東半島進入華北平原或渤海海域並逐漸消失。
我們都知道,颱風、颶風、旋風是自然災害中的一組“孿生兄弟”,它們產生的原因以及帶來的影響基本相同,只是生成的地點不同罷了,西太平洋稱作“颱風”、大西洋(歐洲和美洲)被稱為颶風,而發源於印度洋的則被稱作“旋風”。
一般來講,颱風起源於低緯度熱帶洋麵,由於那裡氣溫高蒸發旺盛,大量水汽被帶到空中之後,洋麵上形成一個被稱為“空洞”的巨大低氣壓區,在水平氣壓梯度力(高壓流向低壓)和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不偏、南半球向左偏)的共同作用下,便形成一個北半球呈逆時針、南半球呈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所說的熱帶氣旋。而且理論上講熱帶氣旋在氣溫影響下帶動力逐漸增強,也就是說只要溫度不下降,熱帶氣旋就會愈演愈烈形成颱風。
前面講到,颱風形成於熱帶洋麵,這主要是有利於颱風形成的溫度環境和水氣環境,而且洋麵相對廣闊無阻擋,有利於進一步擴大。但是颱風登陸後,受地形、海陸溫差、乾燥的空氣、風切變增強、西風帶拉扯等的影響,會發生路徑變動以及逐步減弱。比如颱風登陸後與地面的摩擦增強,風速逐步降低,而且颱風登陸後,由於大陸空氣相對乾燥,由此便失去了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其強度自然就會下降。
總之,颱風的形成和消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與氣象環境、地理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要做好防颱風工作,如加強颱風預報預警、加固易倒物體、減少或避免外出、提前清理淤積的河道和排水渠、提前儲備好水和食品以及提前做好人員轉移等。
-
3 # 深夜獨徘徊a
影響颱風行進的路徑的因素主要有:
1、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位於副熱帶地區,是夏季影響我國大陸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之一,颱風的移動路徑往往受其影響,就像“葉子被水流帶動”,一般情況下,如果海上的副高強而穩定,颱風會沿著正常的路徑移動。但當附件氣流處於調整、變化時,或多個颱風同時出現時副高的形態和強度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颱風路徑也會因此變得異常。
由於副熱帶高氣壓的強度、西伸東縮以及斷裂的情況不同,使颱風的未來路徑也就不同。如果副熱帶高氣壓西伸並加強,颱風路徑就在偏南地方向西行進;如果副熱帶高氣壓在臺風北方東退或斷裂,颱風就可能在高壓的西緣或裂口處轉向北行,當繞到高壓西北邊緣,在西南風影響下,就向東北方向前進。
2、中緯度西風帶
由於大氣環流是一個相互影響的系統,副高和西風帶也會相互影響。當西風帶系統明顯東移,副高就會東退,颱風路徑也會因此想被移動;當西風帶系統穩定少動,副高則會加強西伸,颱風路徑就會偏西。
3、外圍引導氣流
颱風的路徑有時還會受到其他颱風的影響,他們出現打轉、停滯的現象。當出現雙颱風時,較弱者會繞著較強者的外圍旋轉移動直至雙颱風效應消失或兩者合併。
颱風路徑,指颱風形成後所執行的路徑。大致可分為三類:西進型、登陸型、拋物線型。造成颱風路徑多種多樣的原因,主要是颱風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受到複雜大氣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如果說大氣環境是一個大調色盤,剛生成的颱風就像一張畫布,在運動的過程中被大氣塗上不同的色彩,就會產生不同的路徑。研究颱風路徑有助於提前準備,防災減災,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
4 # 雨已
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其次就是高空槽的引導氣流!
颱風路徑主要是西移路徑,東北路徑,西北路徑。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颱風是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屬於天氣系統中的“低壓系統”,影響我國的颱風一般都生成在菲律賓以東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洋麵上。廣闊的熱帶洋麵上,海水不斷受熱蒸發,四周的冷空氣不斷的向中心補充,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形成逆時針旋轉的氣旋,並最終有機會發展成為颱風、強颱風或者超強颱風。
影響颱風移動路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轉偏向力、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位置、冷空氣的影響等因素都會影響颱風的移動路徑,所以對於一個具體颱風的路徑是很難準確預報的,因為影響因素時刻在發生變化。當然,根據多年的氣象資料積累,我們歸納影響我國的颱風路徑主要有三條,分別是西移路徑、西北路徑和轉彎路徑。
西移路徑通常是在臺風生成之後,颱風中心往偏西方向移動,大機率會穿過菲律賓群島,進入我國南海海域,最終可能影響我國的海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沿海地區。一般來說春季和春夏之交生成的颱風多走西移路徑,在秋季生成的颱風有時候也會走這一路徑。西北路徑通常是在臺風生成之後,颱風中心往西北方向移動,這一路徑的颱風路線往往很直,生成以後直撲我國而來,大機率會先登陸臺灣島,然後進入臺灣海峽,最後在福建至浙江一帶二次登陸。此類颱風對我國臺灣、福建和浙江的影響最大,有時也會影響到上海、江蘇、廣東等省份,一般來說夏季(7至9月)生成的颱風多走西北路徑。
轉彎路徑通常是在臺風生成之後,颱風中心先往西北方向移動,但是在海上雨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帶或者是西風槽的影響,從而迫使颱風路徑往東北方向轉向,此類颱風最終多會沿著我國東部沿海(東海、黃海)北上,從而往朝鮮半島或者日本方向移動。一般來說秋季生成的颱風多走轉彎路徑,這類颱風並不在我國直接登陸,所以影響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