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從長安到洛陽的距離。
43
回覆列表
  • 1 # 十色彩虹

    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大禹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準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和《周髀算經》中的長度單位,1步=6尺,1裡=180丈=1800尺=300步。

    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要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由於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以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裡,每裡為1800尺.

    之前出土過一輛馬車,輪子上有機關,隨著旋轉可以機械的記錄里程。當然古代肯定沒有現在這麼精確,大都以馬匹的勻速和到達的時間計算兩地之間的路程。

  • 2 # 歷史密探

    距離測量這個概念,其實在公元前2400年就有了。當時的人們用手臂前臂作為測量單位。早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便發明了幾何數學,用於測量難以到達的地方,最初是用在測量被淹沒的農田尺寸上。這是人們對於距離,和用參照物確定距離最早的嘗試。

    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尺子,測量深度和高度。我國唐代,李世民規定,測量兩地間的距離,就用他的腳步作為尺子,“步”就成了一個測量單位。唐朝時期,李世民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

    所以,如果在唐朝,測量長安到洛陽的距離,需要用步去測量,遇到高山需要作用幾何知識,大致的計算出距離,對於準確度而言並不高。所以,古代對於距離的測算受技術手段和交通條件影響,準確度和效率都不高。在古代,也經常用兩地之間驛站的數量來測算兩地距離。

    18世紀,人們意識到這種測量方法並不準確。於是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裡,每裡為1800尺。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越來越成熟,國際上關於距離測算的方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準。

  • 3 # 夏有涼風61

    古人測量距離開始的時候是以木棍,臂的長度,步的距離來測量。傳說大禹治水就是以身體、木棍來測量的。古代仗量土地以,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井方一里為九夫。

    可見古人是用步來測地的,如果距離遠無道路的直線距離如何測量,在古代有一步之遙,一箭之地一說,一箭之地是古人用箭射射出的距離為度量,古代一箭射出的距離為一百三十步左右。

    到了三國時期,數學家劉徽著《海島算經》提出了,連索法。這可能是較遠的地方,在遠就是,累距法。可能就是各地方測量的距離相加所得總距離。然後根據望島,望松,望谷等顯著標志繪製地圖。

  • 4 # 史論縱橫

    古人的智慧還是有的,關於古代測量方面的記載,最為流傳的就是曹衝稱象的故事了吧!

    三國時期,南方的孫孫向北方的曹操稱臣,並且獻上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群臣都不能解答,曹操的兒子曹衝說:"置象於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複稱他物,則象重可知也"。

    曹衝的辦法就是,把大象放到穿上,刻其水痕,然後把大象趕下來,把石頭放上去,在放到那個水痕和水持平,將石頭再單獨稱重的話然後加在一起,就知道了大象的重要。

    雖然,這是測量重量的方法,並不是測量距離的方法,但是這裡面運用了一個道理,就是比照物,用船的吃水線作為比較就可以將大象一分為二。

    所以,古代測量距離的話,不可能用尺或者其他測量工具一點點去測算的,而是用一種比照物。用什麼比照物,這就是古人舉一反三的智慧了。

    (這是古代的地圖,全是靠走出來的)

    即使是現在在沒有一些地圖軟體的情況下,我們老百姓會如何說兩地之間的距離呢?對,就是車程,從哪到哪,做火車大概要多久!或者自駕要多久!

    比如“千里江陵一日還”應該就是根據時間測量距離,再比如“坐地日行八萬裡”也是形容地球自轉一天。

    我國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也是成書於三國時期,可見比照物的思想測量已經出現,到唐代的時候《推背圖》的作者之一李淳風,整理而成《算經十書》,在該書裡面涉及測高望遠及計算問題。

    這裡就涉及到幾何問題和簡單的工具了,也標誌著古代測量方法從直接測量到間接測量的過渡。

  • 5 # 祥雲廣瑞

    你問的是“城市”?你確定?那麼,只能先確定城市,才能回答咯。人群聚居之處,外有城池(即一定高度的圍牆和一定深度寬度的河流),內有集市(即互相交換物品的場所)才能稱得上城市。這隻能出現在戰國時期,之前有都、邑、鄙,不可能稱為城市。一一戰國時荀子是當時公認的“祭酒”,義為“太老師”,他的話,就是最權威的話,“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這“步”,就是測量長度的基本單位。一步約有當時的六尺,如此類推,丈,裡,(華里)就是當時的丈量方式。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量是容積,衡是輕重,度就是長短了。

  • 6 # 憶中原青青草

    謝邀:古人的智慧是從勞動生產中摸索來的實踐經驗,再應用到生活中,在農耕時,丈量土地時按一步三尺,用步伐代尺來計算土地數量,如果面積大,把木杆做長度、或用繩來代替步伐測量。在發展的同時測量城與誠之間的距離,有可能用馬跑時間計算遠端大概,估計並不十分精確,也是大概的意思。回答的也不一定正確,讓大家見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6歲能學習太極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