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中部人文地理

    人類的早期文明總是帶著血腥的智慧。中華大地由周朝的衰落而進入春秋時代,以春秋五霸的分割為標識,前後歷經242年,有據可查的大小戰事480多起,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所殺的達43人,有52個諸侯國因戰敗而亡國,王國之間的政治朝聘和盟會450餘次,外交斡旋與戰爭次數基本接近。沒有計入史料的小國和戰事,就不計其數了,如古庸國、梅山部落等。

    這個時代的基本背景是,整個天下名義上依然是周王朝的,各封地的君主名義上依然是周天子的臣下諸侯。但經歷800年更迭的周朝廷已逐漸式微,失去了對諸侯的駕馭,諸侯國君主的權力逐漸強大,形成了實質上割據的局面。強國欺負弱國,大國兼併小國的時候,有人想出了一個主意: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塊遮羞布用過一次後,大家爭相複製,貌似所有的征戰都有了冠冕堂皇的籍口。

    如此充滿了陰謀和鯨吞慾望的算計,能有一絲正義的影子麼?歸納起來,這個時期所有的戰爭不外乎如下兩個動因:或為權力爭奪,或為領土擴張。

    前者緣起於內部的權力承繼,弱勢的一方被打敗,逃亡或趕走,尋求敵對國(也有聯姻國和大國)的“政治避難”。接收國假仁假義予以接納和保護,實際上為對方培養“分裂勢力”。一俟條件成熟,將其放回母國與現存的反對派悄悄匯合。這邊再以“天子”的名義發動“正義的”戰爭,如此裡應外合,一舉拿下。而那個正等著享受最高權力的爭奪者,此時才發現自己不過是人家養肥的一條豬,或瞬間成為刀下之鬼,或乖乖滴俯首稱臣。

    後者則連這種滲透的手段都懶得使用,乾脆進行直裸裸的訛詐。比如召集一次會盟,你來也得來,不來也得來,因為人家比你大,比你強,你不敢不從。你果真來了,那就簽訂城下之盟,把哪塊哪塊地給老子,否則老子就制裁你,甚至直接滅了你!有的真就這麼被征服了。也有不甘任人宰割的,悄悄拉攏其它大國來抗衡,或聯合周邊小國一起抵制,竟也有把“軸心國”拉下馬的,也有被霸主徹底擊潰的,也有被援助國一口吞併的。各種情形,不一而足。由此衍生了不少智慧,如:先禮後兵、遠交近攻、連橫合縱、圍魏救趙、借刀殺人,等等。

    鑑古觀今,知史明理,當今世界的霸權主義國家及其行徑,不就是我們老祖宗在春秋戰國時期用過的招數麼?別人懂不懂暫且不管,但咱們中國人心裡明鏡似的。所以,爭取和平,強盛國力,致福人民,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 2 # 小道至簡

    你好!

    “春秋無義戰”不是孔子提出來的,是孟子提出來的,出自《孟子·盡心下》,原文: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與奴隸,成為霸主,紛爭不斷,幾乎每年都會有幾百場戰爭,戰國時期的孟子認為這些戰爭都是毫無意義的,他主張統治者施行“仁政”,反對一切戰爭 ,所以孟子認為春秋時期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 3 # 桃都印記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 (1)不相徵也。”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 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 這裡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而統之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 4 # 區區一杯酒水

    你好! “春秋無義戰”不是孔子提出來的,是孟子提出來的;出自《孟子·盡心下》,原文: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①不相徵也。” 春秋時期諸侯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與奴隸,成為霸主,紛爭不斷,幾乎每年都會有幾百場戰爭,而這些戰爭;戰國時期的孟子認為這些戰爭都是毫無意義的,即“春秋無義戰”,他主張統治者施行“仁政”,反對一切戰爭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小米新一代旗艦機小米9?